在农学专业课中渗透德育培养合格人才

2013-12-29 00:00:00路文娜
成才之路 2013年3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含,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学生智育的提高,同时还要注意其德育、体育等方面综合发展。这样才能达到现阶段教育的目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赫尔巴特说:“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农学专业课上渗透德育呢?下面是具体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德育对专业课的重要性

(1)专业本身需要德育。农学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牢固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

(2)农业发展需要德育。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而且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到对口岗位上工作,那就免不了与农田、农民打交道。所以从事农业的人员都要勤劳踏实、吃苦耐劳、品德高尚、有顽强的毅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重德育的渗透。

二、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方法

(1)教师需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应注意自身言行举止。教师的言传身教起很大作用,因此,在学生面前要为人师表。如果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言行举止受欢迎,那么一定会深受学生爱戴,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无形中培养了良好的个人素养,这种影响也是非常有效的。

(2)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合作意识。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底子薄、基础差、品行一般、行为懒散、不爱学习。但是他们还是有闪光点的,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如何帮他们克服这些缺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分组学习的方法,以激励他们,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和团队意识。把一个班学生分成四组,课堂上经常分组讨论或做题,然后一起评选,最后给予奖励或鼓励。无形中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而且学习氛围浓厚了。

(3)在传授理论知识过程中渗透德育。因为农业涉及到植物生理、农时等专业较强的理论知识,因此,传授知识时一定要精确可靠,而且多渗透一些具体常见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有效地学到理论知识。

当然,德育范围比较广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只是德育的一部分。要做好德育工作仅依靠专业课课堂还远远不够,还需将实验课程渗透德育并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