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训练四部曲

2013-12-29 00:00:00王守菊
成才之路 2013年32期

语感究竟是什么?综合有关研究语感的文章,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表面上看,总是在引领学生不断对话文本,感悟文本,但是,很遗憾的是并没有以“语感”这一关键要素引领阅读教学。课文学完了,只是在完成简单的题目,学生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呢?

一、抓住语言韵律来品味

入选小学课本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佳作,它们大都具有动人的语言和优美的旋律,这种优美的旋律通常表现为几个明显的特点:高低强弱,富有变化的声调,匀称而且整齐的音顿,缓急错落有致的语气等。诵读起来,其音韵和谐,富于变化,而且抑扬顿挫,让人觉得悦耳动听。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效引导学生感受其音韵之美。例如:“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二泉映月》)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炼优美,饱含感情,语调有抑扬顿挫之美,给人以语意畅达的感觉。连用四句,充分揭示了泉声的内涵,揭示了阿炳内心的世界。对于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领会内涵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这样一来,学生不光理解了句子表面意思,而且也感悟到了文字包含的深层含义,并且能够充分关注到句子的节奏之美,读出其中的韵律。学生的语感训练也就在阅读教学中“稳当落地”了。

二、借助生活体验来感知

语言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密切关联,那么,学生的语感便会有了滋养的物化背景。可以想象,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教师也不能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外部学习资源,那么,学生很难对语言文字产生敏锐的感受能力。这样,教师教得生硬,学生学得就会粗糙。无法与文本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语感训练也就无法植根于课堂了。例如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学生对历史背景缺乏相关的了解,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补充相关背景资料。这样,学生便会在情境中培养和形成他们的个性化的语感。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三、通过关键点来揣摩

翻开苏教版语文教材,读着这些经典美文,我们总感觉到:词句并不难以理解,甚至,只要引导学生读上几遍就可以了。但是,正因为这样的认知,很多教师有意无意忽略了文中的关键的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理解与感悟。笔者以为: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正确诵读过程中,在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于一些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然后,再将这些关键点放大,采用替换比较、引申探究、挖掘含义等方法仔细品读欣赏,这样,让作者独特的构思,巧妙的遣词造句,为学生所了然于心,从而让学生的语感得到锤炼。

如《爱如茉莉》一课中所述:“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老师把“直奔”换成近义词“跑到”,让学生读读现在的句子,再读读原句,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学生体会出句中的“直奔”一词用得十分贴切传情。本来,爸爸出差归来,身心疲惫,急需休息,但一知道爱人住院,不吃饺子,不听谎话,更不稍息,便直奔医院,“直奔”一词既表现爸爸没有耽搁,行动快迅,又表现了他担心爱人,心急火燎,夫妻之情在“直奔”二字中充分体现出来了。这样一来,学生明白:为了使自己的表情达意更加准确,就必须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感悟,不断比较,不断品析,不断揣摩。这样,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四、通过语言描绘来想象

文本所呈现给学生的只是静态的文字,尽管每篇文章都配上了形象的插图,但是,仍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引导学生对话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也就能更加容易感知文字的温度,洞察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元素。

如教《月光启蒙》中童年的夏夜,母亲搂着我唱歌谣时“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抓住“芳香”和“音韵”设问:“‘音韵’是指和谐的声音,用‘芳香’来形容岂不是矛盾了吗?”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学生说,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而陶醉,犹如花的“芳香”使人迷醉一样。这里用“芳香”形容“音韵”,突出了这种“音韵”给孩子的心灵感受。学生能悟出这样的内涵,就是语感。这种语感的培养,来自对语言表层意义的感知,更是来自它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

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语感”这一关键词,将语感训练落实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