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运用自身的智慧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必要的指导、点拨与引导。这样的过程即为教师艺术理答的过程。在艺术理答中归纳提升、在艺术理答中纠偏正颇、在艺术理答中探寻追问这三重维度,凸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艺术理答;归纳提升;纠偏正颇;探寻追问
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文本设定的话题进行有机对话的过程。在彼此观点和认知的交换中,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得到了有效落实。但学生由于受到生活阅历的限制和认知能力的制约,在对话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甚至是有违常识的地方。因此,作为教师对于学生认知进行梳理和调控手段的理答策略,就越来越成为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得不为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教师的艺术理答,才能让学生在原来认知的基础上实现生命的跃动和认知的提升。
一、在艺术理答中归纳提升
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文本时,由于好奇和新鲜感,会本能地对刚接触的文本产生好奇的动力,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很大程度只是针对文本的表层现象。由于还没有深入阅读文本,问题的力度难以涉及到文本的核心价值与主要构件。如果阅读教学一味地为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让教学轨迹沿着学生这些肤浅而毫无价值的问题展开,势必将阅读教学停滞在表层。此时,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运用艺术理答的策略,在学生自然生发的问题中,寻找与文本核心价值有机联系的价值点,帮助学生在这样的链接过程中逐渐由文本的表层走向文本的深处。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初步阅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很多学生思维非常开放,问题的涉及面非常广阔,但是绝大部分都局限在文本的故事情节之中,很多学生的问题只要稍加细致阅读就能够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得到答案,这样的问题就失去了在课堂教学中共同研讨的价值。于是,教师在学生的问题之中加强反思,从而发现了学生提出的“王母娘娘的做法是秉公执法,还是心狠手辣?”这个问题其实暗含着民间故事一种重要的创作倾向。通过艺术理答的方式,让学生从王母娘娘人物形象入手,将问题推向了文本的核心处。
二、在艺术理答中纠偏正颇
入选教材的文本大部分都是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但由于教材编著者考虑到入选教材文化的多元性,常常编选入一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认知水平较远的文本,作为文化因子的补充。但这样的文本所裹挟的历史背景、时代特色、地域差异,甚至是文化特质和社会习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对于学生充分利理解文本造成相当大的障碍,以至于学生在文本理解过程中出现模棱两可,甚至离经叛道的状况。这些都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但作为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而言,对课堂中出现的这种局面应6pgAcfl3XiJsMzIfe6URKBSi132DJ+hnq/xB4iQWZUs=该拥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利用艺术理答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拨乱反正,让学生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中来。
例如在教学雨果的短篇小说《船长》一文中,正当教师盛赞船长哈尔威舍己为人、临危不乱的高贵品质时,一位学生语出惊人:“从课文描述的情况来看,哈尔威完全有时间和能力逃脱,可为什么他要选择与轮船一起沉入海底呢?哈尔威是不是有作秀的成分?”事实上,谁都不会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作秀,学生的这一理解与推断也并非没有道理。但这样的理解与认知显然与文本的核心价值背道而驰。教师则利用艺术理答的策略,帮助学生调整理解的误差。教师首先出示了关于中世纪时代“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训诫,其次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寻找哈尔威船长以怎样的言行坚守了这样的训诫,从而为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体验哈尔威船长高贵品质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与资源。
三、在艺术理答中探寻追问
在文本理解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到生活阅历和认知能力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就对文本形成深刻全面的认知。尤其是在初读文本之时,绝大部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尚停留于肤浅层面,而无法让自己的身心与意识完全浸润在文本所营造的世界之中。当学生的阅读理解停滞于这样的尴尬境地和脱节情况下,教师的智慧理答则能将课堂教学引入更深一层的境界之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一定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言语世界中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并能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迅速调整出一套富有实践操作价值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沿着自身理解的轨迹继续向文本的深处漫溯。而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对学生原有回答的内容进行深入地追问。通过追问,促发学生表达出自身未尽之意,让学生的表述更全面,更丰富;通过追问,促发学生进一步深入研读文本,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不断深入,不断扩展。
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艺术理答的方式就是要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推进学生的理解,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