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013-12-29 00:00:00吴红
成才之路 2013年32期

摘 要:传统的古诗教学枯燥乏味,学生难以吸收到营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资料、指导学生吟诵,让一行行诗句鲜活起来,让几千年的历史距离在孩子们心中化为无形,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借助多媒体,必定会使我们的古诗教学更加愉快,更加感性。

关键词:古诗;现代教学技术;理解能力

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同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社会背景的不同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均会造成学生感悟诗情的困难。以往的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经历花费在把古诗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传授给学生上了。久而久之,古诗的教与学,成了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的问题。也许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我们的古诗教学更加愉快,更加感性。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我们知道,编入小学的古诗大多具有声色俱佳的动人图画,具有浓浓的意境美和图画美,是陶冶情操,培养想象力的好教材。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对其意境有一个很好的感知,提高理解能力。

如学习杜甫的《绝句》,我就为学生提供一段春天生机勃勃的视频图像,并配上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通读古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领悟到春天的美景,为感知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作好了铺垫。

又如在教学《草》时,这是一首送别诗,它描绘的是一幅仲春送别的画面,画面主要是草的形象。上课伊始,我凭借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边框,伴着悠扬飘渺的古筝声,这首古诗如古画卷一般徐徐展现在古墙上,那画面、音乐,纵然是最好动的学生也被深深吸引了。课中,在一曲《春涧流泉》的古筝声中,出现了草原录像: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野草枯萎后,又燃起了熊熊大火,把野草烧得精光。到了第二年春天,野草破土而出,草原上又是一片可爱的绿色。古建筑,古乐声,再加上一个个动感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中,强烈地感受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感受到了无边绿草的美。本诗原为白居易借绿草强大的生命力来比喻自己的离别之情,通过无边绿草的形象来说明彼此友情之深,离情之长。这样,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进学诗的氛围中,充分展示了离别场景的美,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意境,就能抒景中之情,从而也极尽情景融合之妙。正如王夫之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根。”

二、丰富信息,促进感悟

由于我们现在的语言环境、社会背景与古诗中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障碍,这就需要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料。而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丰富的信息库,将古诗的有关资料,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对学生感悟诗情理解诗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示儿》这首诗时,为使学生体会陆游为国家痛失领地而感到悲愤,我从网上查找到金兵占领前后南宋的领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当时南宋失去了大块的土地,进而体会陆游的爱国情。为使学生更深入体会陆游为百姓流离失所而悲伤,我出示了“清明上河图”和一幅描绘古代战乱时期人们水深火热的情景图。通过对比,强烈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生活,这些都为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再如赏析《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我通过建立“古诗典故趣事”栏,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了解了“绿”字的由来。学生知道王安石是经过“到”“过”“入”“满”等词的深入思考,最后才确定成“绿”的。王安石几经变换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最有表现力的字。“绿”字的妙处在于,它不仅表现出春风的作用,而且将春风吹到江南带来的万物生长的盎然春意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都是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教学带来的便利。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律·长征》一诗时,学生很难想象当时的艰苦环境,直接影响到了对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理解。于是,我播放了从网上下载的电影《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亲眼目睹战争的艰苦,感悟到“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所投射出的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三、吟诵平仄,鉴赏声韵

古诗和谐,声韵动人。在古诗教学中,确实不能忽略“以声动情”“以情动人”。吟诵能使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到古诗的意义和情感,发挥作品的艺术感染作用,再说,小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源于古诗的好念好听。所以,在《送元二使安西》的多媒体教学中,我设置三种朗读:配乐朗读、指导朗读、指导吟诵。指导朗读中有重音、停顿符号,学生很快便能正确朗读。但如何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吟诵呢?根据诗境,我播放《阳关三叠》这首乐曲,同时画面上出现古人分别的场景:一位古人伴着古乐抚琴吟唱。接着播放吟诵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同学跟着音乐开始吟诵。这样,学生们以声入情,因声求义,在吟诵中体现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更深入地体会了诗意。

古诗,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多媒体,一个现代高科技的精华。当二者巧妙结合,则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让一个个文字跳跃起来,让一行行诗句鲜活起来,让几千年的历史距离在孩子们心中化为无形。借助多媒体,使我们的古诗教学更加愉快,更加感性。

参考文献:

[1]陶水平.王夫之诗学的当代价值[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