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望、闻、问、切”

2013-12-29 00:00:00朱琳
成才之路 2013年32期

不容置疑,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非常重要和相当艰巨的工作。纵观班主任对后进生施教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最关键的莫过于了解学生的情况。很难想象,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现状和过去的基础没有较详尽的了解,会找到恰当的施教方法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如同医生治病那样,首先了解病人的病情,才能对症下药、疗效显著。那么,了解学生情况应采用哪些主要的方法和手段呢?

望:指的是班主任对学生表现的全面观察。班主任只有对学生观察得全面,才会对学生有中肯的评价,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往往就是这个“简单”的问题注意不够,才会导致对后进生无法施教。因为后进生有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不易接受批评。造成这种障碍的根源,除了后进生有“护短”的不良品质之外,与老师对后进生了解不全面、评价不中肯也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位后进生,他不但学习差,而且还经常纠合几个同学,违反校规,有时还顶撞老师,有几次测验考试居然得到邻近同学的“关照”,事后这些同学还会为他包庇实情,开脱罪名。开始,我怀疑他有“小霸王”作风,迫使别人为他“效劳”。但后来我再深入了解,才发现这种想法有些片面,事实上,他平时与大多数同学的关系融洽,而且有乐于助人的优点,根据家长的反映,每逢假期回家探亲期间,都能为邻居的“五保护”挑水砍柴。他集体荣誉感强,有一次拔河比赛,他带病参加,带头赤脚上阵。还有一次校运会,他一人为班级夺得三块金牌。这些事实,使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后来我对他的几次谈话教育,都能注意在肯定他优点的同时,就事论事地指出他的缺点和错误,并没有给他带上“害群之马”和“以强凌弱”的帽子。结果他对我的批评并没有产生抵触情绪,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悔改的态度和表现。

上述例子说明了我们对后进生教育,首先必须对他们有全面的了解和中肯的评价,即使他们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都不要随意夸大事实和推想他们的不良动机。这样,才能“化解”他们的抵触情绪,使施教有所进展。

闻:指的是班主任要注意倾听后进生的心声,进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以便有的放矢地去引导教育。

近年来,我常从一些老师和后进生的家长的口中听到“代沟”一词,言下之意是指学生与师长的隔阂越来越大,学生对师长讲的话不以为然,学生对师长想知的事情藏而不露。这种僵局不打破,我们的教育,就难以在学生中深入人心,即使我们有时采取了一些“高压政策”,使一些后进生似乎循规蹈矩了一些,但这不是“教”的功效,如何打破呢?我认为,首先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畅所欲言的气氛和机会,然后因势利导,使我们的“传道”在学生中得到认可和共鸣。

例如,有一次我在初三毕业班上举行了一个以“假如……”为题的思想交流会,会前,我再三向学生讲明这次班会的宗旨在于每人都交流一下自己的真实思想,不必受“大道理”的束缚。当时大多数的学生能领会我的意图,讲出了很多以前不敢在老师面前讲的话,其中有位学生这样讲到:“假如明天是星期天,我真想睡一个懒觉,因为在这个星期里,我没有一天睡够的;假如明天是星期天,我多想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大自然的景色,因为我在这个星期里,看到的多数是黑板、课本、老师,还有拥挤的人群……。但是,老师总不放过这个星期天,把我们安排得充实更充实……”。很显然,这位学生流露出一种厌学的情绪。对此,我并没有当众批评这位同学的“惰性”,而是在班上尽量“通情达理”地加以评论:首先,我很理解这位同学的感受,因为当前作为一个中学生,尤其是一个重点中学初中毕业生,要学习有成的确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要牺牲不少个人的乐趣,但我认为,这是竞争的必然结果,而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讲这种竞争是不可回避的,否则,将来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先苦才能后甜,如果现在你不走先苦后甜的路,那么,有朝一日先甜后苦的结局,我想你更难接受。

会后,据很多学生反映,这种“对话式”的班会,比起过去“一言堂”式的班会,听起来有“味道”一些。

问:指的是班主任要注意经常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既定的教育方案在实施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与学生实际不相适应的情况,这就需要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整和改进。

例如:我过去对学生操行评定的办法通常是:在学期将要结束时,让学生先进行自评和互评,然后由老师最后评定。后来,从一些后进生的反馈意见中得知,这种做法,有两个弊病:一是很多学生容易从第一次评定后产生成见,很多后进生抱怨别人凭印象把他们“看死”,评定不合理;二是这种期末一次性的评定有如“马后炮”,缺乏督促教育的作用。为此,我后来采用了记分的评定办法,即先定好各种不良行为的扣分标准,定期公布扣分的情况,以积分的多少来评定操行。这种“记账式”的评定办法,学生普遍认为比较合理,而且有持续督促的作用。

“问”,还有一个方法的问题,开门见山,固然快捷了当,但对于一些有“戒备心”的后进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讲,这种问法不容易得到实情。所以,有时我还兼用一些“投石问路”之法。例如,每逢接手一个新班,我都及早组织他们搞一次野外活动,并在活动中拿出我的“保留节目”猜个性游戏,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又使我得到了不少“意外”的收获。

切:指的是班主任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随时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教育措施。

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很容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这就需要班主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例如,有一位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上初三后,还是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当时我估计有两个原因:一是基础差,缺乏信心,自暴自弃;二是还没有意识到初三这一年的关键性。我就对他进行鼓励和形势教育,谁知他还是无动于衷。后来我走访他的家长,才找出了问题的结症。原来,他近期受一些搞个体生意的亲戚的影响,一心想早点结束学业,出来做生意,赚大钱,因而学习不求上进,混个初中毕业就算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争取他的家长支持,对他进行了相应的教育,终于使他消除了这种幼稚的思想,重新振作起来,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进步。

综上所述,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班主任首先要从“望、闻、问、切”四字入手。“望、闻、问、切”既是转化后进生的起始步骤,同时又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还往往与其他教育方法协同使用。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