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2013-12-29 00:00:00韩召勇
成才之路 2013年32期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因此,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与其它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历史教材中本身就含有十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清末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如何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之中呢?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做了很多尝试,现总结为“比一比”“联一联”“讲一讲”“唱一唱”等形式,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运用“比一比”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将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放在整个世界历史范围内进行比较,进一步阐明其地位和贡献。例如,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时,讲到造纸术的发明,拿中国和欧洲最早出现的纸的时间进行对比;在讲到“活字印刷术”时,拿欧洲人用活字印刷比中国晚了四个世纪进行对比;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经普遍使用,而在13世纪,才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用于航海;北宋政府在东京设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而13世纪中期才传入阿拉伯。

又如讲述中医药学的成就时,东汉末年神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年;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而欧洲最早出现并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要比中国晚800多年。

这样,通过比一比,让学生能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运用“联一联”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通过历史的借鉴功能寻找古今联系点。如学习“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一章。我与正在建设中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学习“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章节时为了激起学生的民族情感,我顺势联系当今时事。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于2012年2月20日在与来访的南京市代表团会谈时,发表了“南京大屠杀很可能不存在”“牺牲的人只是正常战争死亡”等歪曲史实的言论。此时学生的爱国情绪非常高涨,纷纷谴责名古屋市长的言行。

又如在学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一章节时,联系目前比较严峻的领海争端,我带领学生归纳了清朝的疆域。指出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曾母暗沙”都属于固有中国领土。其中就包括钓鱼岛、黄岩岛。任何侵犯中国领土的言论和行动我们都应坚决反对。我们要捍卫自己的领土。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既要奋发图强学习,又要奋起维护国家的尊严的道理。

三、运用“讲一讲”增强爱国主义的观念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要求:“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还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功能”。其中乡土史就是课程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而且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

如在学习“原始农耕的遗存”之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我们邳州的一些文化遗存的传说,然后在课堂上讲一讲。如我们邳州市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墩子遗址、刘林遗址的传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邳州市不只是一个新兴城市,她和祖国一样有着五千年文明史。

在讲述辛亥革命时,我向学生讲述了我们邳州的徐国太、崔道平、马维昶三烈士的事迹,学生感受到英雄就在身边,由衷地涌上一种自豪感。历史与现实、祖国与家乡融合在一起,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学生,教育的目的达到了。讲述家乡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四、运用“唱一唱”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歌曲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教学“孝文帝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章节时,我先引导学生学习孝文帝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加深对民族融合、民族自治的理解,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歌曲《爱我中华》用多媒体播放,要求同学们认真地跟唱,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唱起来声情并茂,他们用轻快、明亮的歌声表达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在抗战时期,有许多优秀的革命歌曲。这些革命歌曲不仅在当时激励着中国人民赴汤蹈火、英勇作战,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适时播放、引导学唱。教导学生毋忘国耻,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每位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它,把它有机地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坚持不懈地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始终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