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视野下的活动室环境创设的实践与研究

2013-12-29 00:00:00陈群芳
成才之路 2013年32期

当瑞吉欧的教育思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我们开始接受和尝试“环境和幼儿对话”。教师应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人。为此,我们以班级活动室环境为切入点,探索环境与课程、幼儿之间、家园合作的多元互动,来实践活动室“环境与幼儿的对话”,培养幼儿成才。

一、创设以幼儿学习过程为主的“主题墙”

幼儿园里常可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主题刚开展,教师便把主题墙布置得满满的,而且布置得十分的花俏,大部分是老师的作品。其实,我们应追求以过程为主的价值观,即让环境随主题活动的开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让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全过程,让主题墙展示幼儿成长的足迹。如在小班主题活动“亲亲热热一家人”中,让孩子收集全家福照片,然后用彩纸装饰镜框,把照片嵌入镜框内贴到主题墙上。接下来几天里,每次家长来接孩子时,孩子总会高兴地领着家长看照片,有的孩子一边看,一边自豪地念歌谣: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爸爸有妈妈,还有我这个小娃娃……孩子的童言和稚趣使人感受到一份温馨。

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用智慧去策划,如中班主题活动“我长大了”,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事先把主题墙分成“我的成长相册”“画画我自己”“我会做的家务”“我的小手真能干”四个区域,在主题进行的过程中,逐一将孩子们的作品呈现在相应的区域里,当主题活动结束时,主题墙里面的作品十分丰富,有孩子们的调查表,也有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还有家长寄语等等。主题墙中呈现出一幅画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一道风景,孩子们互相介绍着自己的作品,成功和自信在他们心中荡漾。

可见,教师在主题墙的布局、题材的选择、色彩的协调等方面如果精心设计,考虑孩子的认知、审美以及情感体验,那么幼儿在与墙饰互动中就会收获感动和成长。

二、创设激励成长的“鼓励墙”

面向每个幼儿,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是瑞吉欧教育体系的一个基本原则。要贯彻这一原则,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幼儿的正确理解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研究和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并对幼儿在园的表现做出积极有效的评价。

我们在活动室的一块墙壁上设置了“鼓励墙”,上面张贴了许多星星口袋,口袋上分别标有“讲卫生宝宝”“懂礼貌宝宝”“爱动脑筋宝宝”“助人为乐宝宝”等十多种好宝宝,这些“好宝宝”的设置涵盖了幼儿的生活养成、行为习惯、学习品质、思想品德等方面,每当孩子们在某方面进步时,便及时表扬,把孩子的照片插进相应的好宝宝口袋中。通过实践和观察,我们发现设置鼓励墙的班级的孩子品德行为、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明显好于没设鼓励墙的班级。

小小的鼓励墙让每一个孩子体验被尊重和被认可的幸福,在家长开放活动中,我看到孩子开心地扯着家长的衣角,让爸爸妈妈看看自己的进步。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事物看本质,正确积极地评价每一个孩子,让关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三、创设体验成功的“展示墙”

在创设活动室环境时,一些教师往往没有真正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考虑问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很少考虑教育目标,因而无法有效地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也无从体现环境的教育价值。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认知、情感的发展,应引导幼儿集体讨论墙饰的内容,然后一起设计和制作,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尽情想象与创造,大胆表现与展示。

如小班主题活动“春天真美丽”,幼儿对春天花草有着美好的情感,并能用一些好听的词语来表达,但让幼儿画花草,许多孩子则兴趣不高。对此我们开展了一次亲子绘画活动,当孩子们把作品交来时,添添的画一反平时的表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画面丰富,颜色涂抹均匀,当教师特意把他的画贴在展示区中间时,添添特别兴奋。在以后的几次画画中,添添都能认真专心画画了。添添的转变显示了“展示墙”的教育功能。

当孩子们的作品呈现在“展示墙”时,可以形成各种对话,它包括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幼儿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让幼儿的认知、态度和情感获得发展。

四、创设自主探究的活动区

活动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我们要考虑不同年龄幼儿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年龄段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采用层次性的策略。

如在中班孩子创设活动区,我们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了“手工花卉制作区”“高楼大厦建构区”“图书阅读区”以及“棋类比拼区”等区域,在每一个区域投放材料时,我们都会根据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图书区投放的图书,有简单的一本书一个故事的大画面图书,也有科普类的百科图书。在“棋类比拼区”,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飞行棋和斗兽棋以及自制的迷宫棋,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手工花卉制作区”的材料投放更是品种繁多,有孩子们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也有一些半成品材料以及制作花卉的辅助材料。每当孩子们进入活动区的时候,总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开心地动手和动脑,脸上洋溢着探究活动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活动区环境创设的前提是了解幼儿。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把握幼儿在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方面的个体差异,分析其最近发展区。及时对材料进行调整,使活动区的材料呈动态性。我们的活动区的材料根据主题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如在“手工花卉制作区”,在“国庆节“这个主题中,我们投放红色的皱纸,孩子们一起探索制作庆祝“祖国妈妈生日”的大红花,在“秋天真美丽”这个主题中,我们投放了许多一次性纸杯,让孩子们通过剪剪贴贴,尝试制作秋天的菊花。总之,孩子们在活动中对材料充满新奇和探究。活动区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天地。

五、创设有助于交往发展的游戏区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幼儿园活动室的环境具有生机,幼儿的生命也将富有活力,幼儿就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的。”为此我们在为幼儿营造环境时,应考虑到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营造开放共享的游戏区。这种开放性的游戏区会促进幼儿交往,引发孩子去思考。如我们在活动室的一角给幼儿设置了一个“水族馆”,供幼儿玩钓鱼游戏,实践下来孩子们特别喜欢玩,他们把钓到的鱼进行分类后,有的卖给“小菜场”的老板,有的幼儿把钓到的鱼送给娃娃家的宝宝吃。总之,孩子们在老师创设的游戏区玩得不亦乐乎。

二是营造温馨宁静的游戏区。游戏过程中当孩子由于失败,批评,争执乃至误解而产生各种不愉快时,他们会在矮柜、屏风、布帘、帐篷等分隔小空间内,静静地休息一会儿,或一对一的说话,会在那里找到安慰,这样的环境适合孩子的自然状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让他们找到心灵的港湾。如我们在活动室的角落里开设了“静悄悄书屋”“花坊”、玩具城等游戏区。这些游戏区吸引了好多幼儿,他们百玩不厌,享受着游戏带来的乐趣。

有效的游戏区环境创设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方式,丰富和加深了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广泛交往中与同伴建立了友好、互相信任的关系,提高了交往水平、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活动室环境的创设需要老师用心和用智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通过创设富有童趣和符合主题活动内容的环境,教师向孩子们传递知识、传递文化、传递情感,孩子们在环境中收获智慧、收获成长、收获快乐,健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