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三味”浓一些

2013-12-29 00:00:00黄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3期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语文教育属于一项奠基性系统工程,对人的一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不可避免地与语文打上了交道。语文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因此,任何人离开了语文是万万不能的。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语文属于必修科目;从考试制度来看,语文是高考必考科目;从学科的价值地位看,语文是学好其他科目的根本。因此,语文教育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对语文教育的研究必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教?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怎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最具效果和价值的?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们。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必须突出“三味”,即语文味、儿童味和家常味。“三味”是语文课堂的本味,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一、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语文味浓一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尚知这个道理,作为今人不应例外。对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读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不读书的课堂绝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应当淡化讲而强化读,以学生的读来代替教师的讲,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来代替教师的思想灌输。以读代讲不仅能让语文课堂生成教师预料之外的惊喜,还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灵感培养和创新实践。学生的读应该多样化、多元化、多味化,要能够时刻保持学生的热情,传递不同的意义,给人不同的感觉,真正地让语言文字富有思想、富有情感、富有生命。此外,读和悟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挖掘、追寻、感受文本的深层意义。只有当思维被激活并能用心体悟后,学生才能把握住文本的内涵和本质,才能走进文本,产生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才能让语文课堂在读与悟中散发出浓烈的语文味。例如,《广玉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现手法的独特和情感的融入是课文的特色。这些光靠教师的讲是难以奏效。课上我采用以读代讲、读悟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中仿说仿写,在悟中走进文本,诱发情感,从而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儿童本位,唤起童心,让儿童味浓一些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儿童,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为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开设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基于儿童本位的理念,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方式,满足儿童的求知需要和心灵渴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童真、童趣、童味。儿童本位的语文课堂要求语文教师高度关注教学对象,并努力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适应他们、成就他们。儿童文化其实是一种学问、一项课题、一门艺术,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一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运用。我们要竭尽全力突出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儿童文化和儿童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巧妙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让童声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们的耳畔,让童趣随时随处激荡在我们的课堂,让童心得到真正地唤起,并放飞于我们的周围。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为实现儿童的自我价值而存在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弥漫生命的气息。例如,教学《谁的本领大》,学完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后,我让学生同桌配合把故事表演出来,把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动态的表情、动作、声音等,以儿童的独特视角去理解文本、表现人物,使故事充满童真童趣,使课堂充满儿童气息。

三、追寻简约,突显实效,让家常味浓一些

就价值取向而言,语文课堂无外乎两种风味:一是基于教师专业成长需要而开设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和评优课,这样的课堂更多注重的是课堂的形式;二是基于学生自我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常态课、研究课、推门课,这样的课堂更多注重的是课堂的实效。然而,前者开课的几率毕竟是少数,我们开展得更多的是后者。这样的课堂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和语文素养提升起决定性作用的课堂。因此,在平日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摒弃花哨的架子,追寻简约而实用的课堂,让语文课堂的家常味更浓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好生活这本无字教材,将语文课堂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目标。此外,我们还应采用家常课的心态和方式来开展教学,突显语文的本色,突出儿童的本位。例如,教学《恐龙》这篇说明文,重点是学习和掌握说明方法。针对这一知识点,我进行了扎实的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了解文中几种说明方法的特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运用方法仿写句子、说说表达的作用等,将说明方法的学习与文本解读结合起来,使朴实无华的语文课堂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总之,语文味、儿童味和家常味是语文课堂的本味,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三味”,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听起来似乎很平常,但融为一体,便会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