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是学习作文的起点,它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的准备。这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孩子阅读量少,积累的词汇量少,在起步作文中困难不小。因此,语文老师总抱怨作文难教。我曾跟三年级学生打过好几年的交道,有比较深的感受,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淡化概念,随心所欲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写作的总目标确定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在学段目标里,第一学段将“写作”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将其称为“习作”,到了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体现了小学阶段作文循序渐进、刻意降低难度的意图。
现代作文教学理念认为,儿童应该“我手写我心”,尤其是对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不必受作文的条条框框的约束,教师应让他们大胆地从写自由文起步,然后自然过渡到写命题文。也就是说,在学习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不要提各种具体要求,应让学生自由放心地去写。只要肯写,对作文而言就等于迈出了一大步。我在教学中,很少在学生面前提作文的具体要求,做得更多的是鼓励他们把耳闻目睹的事,自己心里想到的、口中想说的话用笔记录下来。这样,自然就卸下了学生写作的包袱,让学生变压力为动力,乐于写出自己想用文字表达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二、尊重个性,自由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要求第一学段的写话:对写话有兴趣,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要求:“乐于进行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有写作的兴趣,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同时要保护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不拘形式,自由写作,然后逐步过渡到第三学段的“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张中行先生曾说:“有些人认为写作是件了不起的事,一写文章就不由自主地板面孔、端架子,这容易造假。其实写作就是用笔说话,初学者不妨解放思想,先练‘胡说八道’,怎么想就怎么写。时间长了,有了经验,就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需多说,哪些宜少说了。”
张中行先生的话是我们小学作文教学的金玉良言。概括地说,就是要求教师淡化作文概念,生动简单地教作文,让学生愉快地学作文,自由地写作文。我的教学实践已证明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对单元作文,我会根据情况设置话题,让大家交流,然后在说的基础上动笔自由写。如上学期的第一单元要求写课余有趣的事,我设置了“课外时间你参加过哪些活动”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之后我又设置了“你最喜欢哪项活动”的话题,让学生交流后写作。这样学生不仅有东西写,写的东西也各具特色,有效地避免了作文千篇一律的问题。
三、留心观察生活,随时写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刚接触作文时,学生的为难之处主要是没什么东西可写。因此,教师应担负起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重任,为作文积累充足的素材。教师还要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举指导学生准备练写本,把耳闻目睹的有趣的事随时写下来,培养学生写作的个性。
在布置作文时,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安排的内容,应多给一些命题或半命题的题目,甚至可以给个大致的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加以选择。这样,学生就可以写自己已经具备的、喜欢的东西,从而表达真情实感了。
顺便提一下,为了帮助学生多练笔,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但我不强求学生天天写,只要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有感受的内容。这一方面能避免写日记成为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能防止学生养成记流水账的不好习惯。
对于学生的随笔文字,我常从中选出一些有特色的加以指导、修改,并推荐给报刊,结果大部分都被采用了。这几年,编辑常向我约整版的主题作文稿。我的学生除了教材要求的必须完成的作文外,平时只要有素材都随时主动地写作。
四、激发兴趣,重在鼓励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作文也一样,如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被老师改得满是红字,他怎么会有兴趣再写呢?因此,我在批阅作文时,一直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习作,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只要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都予以表扬。如有位学生写家乡河边的柳林:“春天,冰雪化了,我和小伙伴常常去柳林里玩。刚开始,我发现柳条上露出了黄芽儿,再过几天黄芽儿渐渐变大了。一场春雨过后,黄芽儿变成了碧绿的叶子。”我觉得这位学生认真观察了,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是在这段话的旁边写上这句话:“‘渐渐’这个词写得多好呀!看来你认真观察了,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以后,我就将类似的优秀段落或句子展示在学习园地里。不管哪位学生,只要他有进步,我都注意挖掘,及时给予肯定,激发他的写作兴趣。
学生不害怕作文了,我每次给报社组稿时,大家都踊跃参与。他们看到自己或同学的习作在报刊上发表时,写作的劲头就更足了。
总之,对低、中年级的作文,教师不要搞“一刀切”,要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引导他们在习作的道路上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