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果教师把小练笔融入语文课堂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利用教科书、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途径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小练笔训练,以小促大,激发其写作欲望,丰富其写作素材,一定能提高其写作的实效,给作文教学挥出给力的一笔,使学生妙笔生花,写出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
一、找准教科书的训练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永正老师曾经说:“阅读教学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因此,语文教师应有一双深入挖掘教材的慧眼,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教科书的语言表现形式后,找准训练点,适时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如《桂林山水》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全篇,用比较、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更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我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小练笔,顺势提出“你能仿照文中的句子写一句话吗?”“你还能仿照第二或第三段写一段话吗?”等问题进行练笔。这既训练了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连句成篇的能力。后来,在写景的大作文中,学生借用在小练笔中积累的写法,把观察到的风景写得非常美。
有的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是学生练笔的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是因为在练笔的过程中他们是以作者自居的。如续写《穷人》的结尾时,当我告诉他们他们现在就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时,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小心翼翼地遣词造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二、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如游园活动、野炊活动、风筝比赛、才艺展示……这一幕幕有趣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乐说。教师可根据写作练笔的目的,让学生即时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一旦拥有了想说、乐说的情感,其写作的欲望、灵感、热情便会一发而不可收。小练笔为有效的作文课堂打好了底色。
有时校园里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教师要及时发挥小练笔的作用,让学生即兴对事件发表看法,由此帮助学生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练笔的习惯。如有一次学校为了预防流感,在午餐里加了大蒜头。很多学生不喜欢吃这臭臭的大蒜头,但为了健康,在老师的监督下不得不吃,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发生了很多吃蒜的趣事。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学生练笔,《吃蒜趣事》《吃蒜奇招》《难吃的大蒜头》等趣味横生的作文在学生的笔下诞生了。小练笔改变了学生没什么可写,不知写什么好的窘态。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写出的文章自然充满童真童趣。
三、结合温馨有趣的家庭生活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除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温馨有趣的家庭生活是学生主要的课外生活。旅游、钓鱼、逛街、学做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小练笔的素材。如今年的清明节,我让学生跟大人学做清明果,并把过程写下来。因为有了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小练笔写得诙谐生动。一位学生在《补“果”记》中写自己想多包点馅,没想到馅把皮子撑破了,就再用皮子补,而这一补却补得她满头大汗,因为她发现自己的这只清明果实在是丑陋无比。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就不会再写空话、假话、套话了,久而久之,就能使他们养成“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的写作习惯,使作文流露出真情实感。
四、体验人际交往的过程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曾说:“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之一就是摆出一副做文章的大架势。大架势不是青少年的真正自我,其结果是越写越不像自己。”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与亲人、教师、同学、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把他们的外貌,或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以及自己在交往过程中开心、伤心、委屈、感动或害怕的心理等,利用小练笔的灵活性和及时性记下来,为以后的大作文积累素材。有了平时的积累,到关键时刻这些素材就能大显身手。学生们不用再为找材料挖空心思,抓耳挠腮了,也不至于一写同学情就写借橡皮、尺子,一写母子情就写发烧送医院,一写师生情就写带病补课等老掉牙的题材了。
郭沫若曾说:“应该经常练习习作,写得多了,写得久了,自然就会巧起来,好起来。”小练笔这种灵活的写作形式既便于教师指导,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减缓大作文的坡度,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只要教师加强小练笔的指导与练习,定能以小促大,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实效,给作文教学挥出给力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