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的人格魅力充分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文章写了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卑微,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以精彩的演讲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接着写了林肯就任总统后不久南方发动分裂战争,林肯领导美国人民结束分裂,维护了国家统一。两个事例联系紧密,正是因为这位出身卑微的总统充满爱心、提倡平等,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才会领导人民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
面对参议员的羞辱,林肯不卑不亢,巧妙地将做鞋与做总统紧紧地连在一起,深刻地阐明了伟大不由出身、地位决定,一个人一辈子精益求精,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得最好就是伟大。在林肯的心目中,父亲做鞋的手艺无人能比,父亲是伟大的,对父亲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并引以为自豪。他借此当众表态,自己做总统也要像父亲做鞋一样力争做得最好。林肯就这样凭着自己出类拔萃的才华,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高尚品格,伟大的平民思想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就职演说。
林肯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通过颁布《解放奴隶宣言》,让400万奴隶获得自由;他遇刺身亡后,美国正式废除了奴隶制。林肯成功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为推动美国社会向前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林肯说到做到,的确如自己的父亲一样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最好。人们怀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坚强的个性,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
是啊,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通过努力加强自身才能和品德的修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世间的事何止是做鞋和治理国家。我们每个人在本职工作中如果做得和林肯的父亲一样,手艺无人能比,我们也就是一个伟大的人。因此,不必因为自己是普通平民百姓而自卑,我们可以成为伟大的教师、医生、理发师、清洁工等等。
正是基于笔者自身的阅读理解,所以笔者在教学《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力求让学生可以通过广阔的阅读教学培养宽阔的视野,让学生可以得以文学的陶冶,可以体味到语言形式的表达。在教学中笔者将教学环节分为三部分: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对比,对比的对象是第四单元的课文;第二个环节让学生 学会感悟,尤其是对参议员的语言以及相对的林肯的针锋相对,学会体会“言外之言”;第三个环节学会拓展,通过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体味到“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段和写作风格。
而具体教学手段如下,供各位参考。
一、以题为眼,提升人物
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课题感悟课文,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并在感悟中反复诵读课题,使学生产生崇敬之情。
二、品读“潜台词”,走进人物内心
林肯的三段话是课文的主体,它们突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看似普通的话句句都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其中还有一条隐线,那就是参议员情绪的彻底变化。在教学中,我牢牢抓住它们,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感悟人物形象,去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只有从朴实的话语中读出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神来,从而真正读出人物的魅力所在。
在教学林肯说的第一段话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这四句话中哪一句最有分量?最让参议员笑不出来?” 事实上,这四句话句句都有“杀伤力”。我引导他们感悟了三个“永远”所包含的意思,并且层层递进,体会出林肯的宽容大度、谦逊坦诚、敬爱父亲,也体会了“非常感激”给参议员带来的震撼,以及看似最简单的“他已经过世了”折射出参议员的不仁义、不道德,外表的高贵反而显示了内心的卑微。加上朗读,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这普普通通的四句话给了参议员有力的回击。此时,出示一个填空让学生表达参议员“静默”下的澎湃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
三、适当补充,帮助理解
在教学时,我适时补充了一些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前面提到的“编年史”就不再提了。)如在引读完三段话后,我补充了林肯首次就职演说——《我们不是敌人》的最后一段话,学生从中感受到的林肯内心对团结、和平的渴望,也呼应了林肯之前的话意。由此自然过渡到最后一小节:林肯渴望祖国和平的美丽畅想被打破了。又如在体会了林肯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后,我补充了“南北战争”的资料,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林肯的伟大作为,也由此体会到他不仅深深地爱着父亲,更深深地爱着祖国和人民,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