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阳光永驻童心

2013-12-29 00:00:00韩泥塔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3期

人民教育出版社顾振彪老师认为,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思想内容好的课文大致分为“讲一点的小哲理、抒一点小感情的软性散文”和“歌颂历代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刚性作品”两种。我想歌颂党和祖国对人民的关怀也是“刚性作品”,而被选进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的乔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即属于这种类型。其中,“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一问是歌词的点睛之笔。那如何引导学生说出答案来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这次执教才有了答案。

【课堂选粹】

师:“我们”的生活幸福吗?

生:幸福。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生:“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可以尽情地欢乐。”

师:“尽情”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方式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欢乐就用什么方式。

师:能不能详细说说“我们”是怎样尽情欢乐的?

生1:与伙伴们一起去湖上划船。

生2:与伙伴们一起去海边玩。

……

师:“我们”的生活真的很幸福啊!那“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生:“我们”的爸爸妈妈。

师:对,那“我们”的爸爸妈妈的幸福生活又是谁安排的呢?

生:爷爷奶奶。

师:没错,那他们的爷爷奶奶的生活真的很幸福吗?

(师播放电视剧《小兵张嘎》中的片段)

师:他们的爷爷奶奶就和嘎子生活在同个年代,你说嘎子生活得幸福吗?

生:不幸福。

师:为什么?

生1:嘎子穿得很破烂,住的房子也很破旧。

生2:小鬼子来扫荡,嘎子他们还要逃难。

生3:跟嘎子生活在一起的中国人经常受日本鬼子欺负,有的人被鬼子打,还有人被鬼子杀了。

……

师:当然,嘎子有时也很幸福,比如戏耍了鬼子,打了胜仗。但嘎子他们不能——

生:不能尽情地欢乐。

师:大家再想一想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的?

生1:祖国。

生2:伟大的祖国。

师:对,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刚诞生不久的新中国。

(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师:“谁”还指是——

生:共产党。

师:太好了。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新中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的。同学们的生活与课文中的“我们”相比,怎样?

生:更幸福。

师:你们的幸福生活又是谁安排下的呢?

生1:爸爸妈妈。

生2:也是共产党,也是祖国。

师:是的。让我们一起唱响这首歌,让党的阳光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灵。

(师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后评析】

一、铺陈,走向深入的兴奋剂

铺陈,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铺陈”,是让不同的学生说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思考的功效。两次铺陈后,学生学习的激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这时“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的问题再次提出是趁热打铁、顺水推舟。

二、对比,走向深入的捷径

对比是鉴别事物差别的最佳手段,也是最科学的手段。课堂教学离不开对比,有了对比就越来越接近问题的真相。教学片段中将和平年代少先队员的生活与战争年代的少先队员相比,谁的生活幸福便显而易见了,学生也因此推翻了自己之前的答案,思维又再次走向深入。

三、电教,走向深入的助推器

电教手段的运用,课堂的容量增大了;当然电教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喧宾夺主。播放电视剧《小兵张嘎》片段和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两处电教手段的运用就像火箭下端的助推器一般,使思维有力度,更易到达问题的内核。

四、引导,走向深入的方向标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不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三不讲”已成为高效课堂的标准之一。“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是课文的核心问题,是需要学生解决又是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更是一个不能不讲的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便要靠教师的智慧来引导。我的做法是先肯定,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对”“没错”等;再给学生放梯子,引导学生向问题高度攀爬,如“那‘我们’的爸爸妈妈幸福生活是谁安排的呢”“那他们的爷爷奶奶生活真的很幸福吗”等。这些问题就是曲径,它们能通幽;这些问题是方向标,它们能引导学生攀登上问题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