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学生站在高处阅读

2013-12-29 00:00:00季晓云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3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原先强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句上增加了“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两个新要求,提醒教师定位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个角色,不以自己的分析、自己的观点来影响甚至代替学生的个体阅读、个性体验。所以,科学的课堂不该徘徊在字里行间零碎阅读,而应带着学生站在高处全局通览,从而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欣赏评价的能力。

一、搜集处理信息,在阅读期待中整体构建

新课标重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希望教师利用阅读期待等环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刚刚接触一个陌生的文本,往往会凭着自己的喜好,或浏览,或略读,或关注个别句段,却没有采集信息、从整体去认识文本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给出阅读指导,引领他们有意识地搜集处理信息,从整体上构建文本印象。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二泉映月》就给我们不少的启示。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作者按“月下听泉——泉前赏月——月中谱曲——曲中映月”的线索行文,情、景、人互相交融。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很难一下子捕捉到所有信息。对此,孙老师就处理得很好。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认识吗?谁来读读?(出示词语)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生:(口齿清晰地读)

师:他是横着读的,你还可以怎么读?

生:我准备竖着读。因为竖着的三列词语,第一列写的是月光,第二列是关于阿炳的,第三列是形容曲子的。

师:那么美的月光,你怎么读呢?

生:(柔和深情地读第一列词语)

师:讲阿炳生世的词语,怎么读呢?

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读)

师:他读出了自己的感情。把掌声献给他!谁再来读第一组?

生:(柔美舒缓地读)(掌声再次响起)

师:我们一起带着我们的感情,把如此美丽的月光,把阿炳坎坷的身世读出来。

(生一齐充满感情地读)

孙老师可谓别具匠心。他研读并捕捉到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三类四字词组,通过富有鼓励性的阅读期待,一篇长课文就被读短了,厚文本就被读薄了。学生不光从整体上构建起了课文的整体信息,还感悟并积累到一系列词语。

二、自主钻研文本,在阅读反思中欣赏评价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使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习得多种阅读方法。

1.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情真意切的美文,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的构思,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满汉全席”,面面俱到,到最后似乎什么都讲了却又感觉什么都没讲。新的语文教学观提出对课文内容整合的思想,要能抓住一条主线不枝不蔓地展开教学。教学这课时,我紧紧围绕本文的矛盾冲突点——“彭德怀要杀大黑骡子,老饲养员和警卫员们不让杀”,引导学生思考“杀”与“不杀”的理由。学生立刻埋头读书,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依据。在交流辩论中,我再带着他们欣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因为目标明确,学生非常投入,表达的观点也富有个人情感色彩,而集体讨论交流更有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激辩的火花不断闪现。

2.捕捉情感,反复咏唱

文以载道,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熏陶、获得启迪的有效媒介。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我出示了肖邦的一句名言:“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让学生说说肖邦是怎样为祖国波兰歌唱和战斗的。学生纷纷举例,我将这些串联起来,让学生的情感更为真切,体验更为深刻。

肖邦不愿做侵略者的首席音乐师,他选择了离开,是为了 。

肖邦忍受与亲友的别离,在异国他乡颠沛流离,是为了 。

肖邦在华沙起义失败后用一腔热血谱出催人奋起的旋律,是 。

肖邦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是 。

肖邦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彻夜作曲、弹琴,是 。

肖邦这么做,是在践行自己的诺言: 。

学生结合肖邦的名言,在反复朗读中,一步步站上阅读的高点,情感也在一点点累积。

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个性张扬。带着学生站到高处阅读,体现着教师的睿智,弥漫着课堂的魅力;站在高处阅读的学生,最容易成为阅读的主体,最容易获得真切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