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温热有隙效应”的启示

2013-12-29 00:00:00赵苏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3期

一、“温热有隙效应”,机智地对待建构式生态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案例一:记得一位学生在一篇《我的梦想是……》命题作文中写道:爸爸出差去外地了,他临走时对我说,儿子,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个科学家。妈妈却对我说,你要当个警察,这样谁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更不想当警察。我的理想是变成神奇无比的腰带,永远拴在妈妈的腰上。因为妈妈很孤单,很胆小,所以我想永远陪着她……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现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正是为了追求这种教学境界,很多的作文课堂就成了“为生成而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却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比如,在案例一的作文课堂中,教师就大声斥责学生:没出息,是个没有大志向的男孩!其实,课堂里的动态生成就像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教师就是“麦田”的“守望者”,教师不要小瞧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生成。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克服过于强调“独特体验”的价值取向;同时,教师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宽容课堂“麦田”的“守望者”。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说话,用笔来说话,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唯在真实、情切而意达,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在这里,“温热有隙效应”直接地告诉我们: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说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让学生真实、正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

二、“温热有隙效应”,捕捉有效信息才能生成资源整合的课堂

案例二:我们学校离桃花涧比较近,步行也就十多分钟。星期五的时候,我带领学生去春游。活动结束以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春游的习作。等到星期一,班长收来了一大摞作文稿纸。打开学生的作文稿纸,真让我喜出望外。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每个人的习作侧重点都不一样:有的侧重写走路时所想到的,到了景点之后所看到的;有的侧重写全班同学的心情、景点的美丽;有的侧重写在山上摘野菊花、捉蝴蝶的快乐……我放下手中批阅的笔,低下头来深思: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珍贵体验,学生的作文就会有感而发。深入挖掘学生生活中体验到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对这份“乐趣”细细感悟,再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作文之趣与生活之趣就能合二为一。

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创造教学的智慧。首先,需要教师捕捉有效信息,为整合多样化资源生成的课堂创造条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建构式生态课堂生成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信息也是丰富的,只有教师善于引导,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的建构式生态课堂才能趣味共生,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总之,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只要我们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建构式生态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虽然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闪烁的光彩却可能成为永恒……

三、“温热有隙效应”,做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创造者

案例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一课,学完了整篇课文,我布置了家庭作业:续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没有具体要求,只要想象合理就行。第二天,收来的学生小练笔让我很惊喜。很多学生的作文充满了个性想象,字数也相当可观,少了平时的词缺理穷。有的写小红马和小骆驼相遇,来到沙漠进行生存大比拼,结果小骆驼赢了;有的写小红马推荐好的美容院,让小骆驼去整形,结果被小骆驼严肃批评;还有的写小红马知道了小骆驼身体的“特异”功能,重新认识了什么是美……通过这次习作,意外的放手,收获了个性创作之宝。因为作文本身就是个性化极强的东西,它应该展示学生自己的想法,传输学生自己的心声,流淌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建构式生态课堂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了生成教学的探求。在这充满困惑的道路上,种种分歧颇多:有的觉得生成是一种普通教师难以完成的很高的教学境界;有的觉得生成似乎不那么容易把握,有时事与愿违,和当初的想象脱离运转的轨道等等。在困惑中,有许多教师甚至失去了主动生成的热情,把建构式生态课堂看成是新课程改革中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精彩。 “温热有隙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我们的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就不会枯燥乏味,它将会五彩斑斓……

记得有这样一首诗《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我想,只要我们的建构式生态课堂真正关注学生,顺应学生,从这所谓的“一百种”中拓展,让学生自己感悟课堂之趣、享受生活之趣、追寻个性之趣、发挥真实之趣……就能把乐趣带进建构式生态课堂。所谓文章有感而发,口说真话,笔抒真情并不是难事。

高尔基曾说过:“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能燃烧。”我们教师就是高尔基眼中的“火石”和“导火索”,能让学生从心中喷射出激情并化为写作的热情。新课标要求我们“用教材教”,我们就要把用教材的课堂当做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用我们的不断思考、不断进取去填充它,去完善它。这就是建构式生态课堂“温热有隙效应”给我的启示,它呼唤着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拘一格地解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