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程课改革进行到今天,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甚至公开课上,依然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以及一些虚假自主、虚假合作、虚假探究。究其原因,是教者在设计教学时没有基于学情,没有将“生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标尺。那么,基于生本理念的阅读教学应指向哪些方面呢?
一、把握起点,指向需求
教学起点是教师教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的出发点,它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可能性的预测之上。而现在,不少语文课总是在不断地重复“昨天的故事”,学生的思维在低层面徘徊甚至休眠,语文课堂缺少了一种智力的挑战。以教学古诗《游子吟》为例,学生可能早就已经读过此诗,并且能流利背诵、能自主地理解诗意了。可是,教师教学时,还是按照古诗教学的常规做法:读诗文、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可以想见,学生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是多么无趣、无聊甚至无奈,因为他们的心理需求根本不是这种循规蹈矩的课堂!
对《游子吟》这首诗,学生基本上知道这是一首颂扬母爱的唐诗。但他们不知道的是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两句诗实则蕴含着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古时民间,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会为出门人做衣服,针脚做得越细密,他就回来得越早,所以要“密密缝”。教学中,学生知道了这一习俗后,便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理解就会由字面转化为画面,就会领悟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韵味,实现由语象到意象的提升。
教者在定位教学内容时,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准确把握好教学的真实起点,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真诚对话,指向互动
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也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课改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的对话语境,期待着师生、生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然而,在许多阅读课堂上,我们却看到一些伪互动:做作的互动——教师不断地追问,学生无从回答;学生说了那么多,最后还是教师给出预设好的答案……一切互动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垄断的互动——课堂上少部分学生获得话语霸权,一堂课会被提问十多次,而另外的学生却“无人问津”,处于课堂边缘的“弱势群体” 也就失去了平等对话的权利。
生本理念下的阅读课堂,教师应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情,为他们提供自由交流和对话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在互动对话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请看窦桂梅老师教学《落叶》的片断:
师:(一只手拢在嘴边)喂!你是谁呀?
生:(马上明白)我是小燕子 。
师:你和小伙伴们飞来干什么呀?
生:因为秋天到了,电报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师:在你旁边有一只小燕子,你觉得是低声对人家说呢,还是大声说?
生:我低声告诉伙伴。
师:那你们就挨在一起,低声说一说。(同桌互相低声告诉)
师:小燕子们,想让在远方的你的伙伴飞来,你怎么办?(学生把手放在嘴边,做喊状)
窦老师没有过多的提问,没有过多的引导和启发,而是巧妙地给孩子们一个改换人称的建议,便悄然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课堂上顿时便回荡起文本深处和孩子们共同的心声。这一轻巧的拨动,不仅足见窦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更看出她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她找准了孩子与文本的契合点,从而高效地实现了课堂互动。
三、着眼素质,指向发展
认真思考我们的阅读教学,当一节节阅读课结束之后,学生头脑中应该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是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生字,还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一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毋庸置疑,后者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有两位老师执教《葡萄沟》,在进行“梯田”一词的教学时,有这样不同的处理:
案例一
1.小朋友,什么是梯田?(学生摇摇头)
2.(呈现出自己精心准备好的梯田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梯田,它像什么呀?
3.那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
案例二
“老师,梯田是什么呢?”
“看看这两个字,也许你能从字面上看出这个词语的意思。”
学生观察、猜测,教师引导:“有同学了解梯田吗?你愿意去帮助大家解开这个谜吗?”
教师适时呈现图片来验证学生的猜测:“中国的汉字最有灵性,汉字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就像大家猜测的一样,梯田是在山坡上开辟的农田,样子像楼梯,一级一级的,请你们看图——这就是梯田(呈现梯田图片)。
后一位教师不仅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策略——联想、猜测,更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收获了“梯田”的人文内涵。这人文内涵必将转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阅读教学也将更显活力,学生的生命也将有更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