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品读三策略

2013-12-29 00:00:00黄玉立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3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能让学生多元化地解读课本,在阅读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挥阅读的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教学手段。那如何有效地开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一、从文本语言中品读文章

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强,语感也不够敏锐。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词语的巧妙用法以及上下文的词语衔接对整篇文章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训练的乐趣,达到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例如,《望月》一课有一个句子:“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其中,“吐洒”一词把月亮出来时带出月光的柔美写得活灵活现。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对“吐洒”一词进行个性化品读。我提问:“同学们,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月亮写得很美,你们是怎么理解的?”有的学生说:“在这个句子中,‘吐洒’一词写出了月亮出来时带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栩栩如生,仿佛我也亲临了现场,看见了那轮明月。”有的学生说:“在这个句子中,‘吐洒’一词把月亮拟人化了,特别生动。”有的学生说:“‘吐洒’一词展现了月亮的动态美,给人一种美感。”

以上例子中,教师以文本中的“吐洒”一词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引导阅读。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了月亮的静态美,也体会到了月亮的动态美,既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所创设的意境,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准确用词在写作中的关键作用。

二、从文本元素中品读文章

文本语言是多元化的,想要让学生体会语言、语感的多样性就必须要活跃教学气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应该换位思考,体会学生的感受,收集学生的意见并进行讨论,最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真正地读懂文章,达到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当学生们诵读到“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一句时,许多学生把声音提高了一倍,为的是读出当场硝烟的气势。但是,有的学生却表示:文章里说了,是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表示高兴的叫喊声,读的时候就应该带些许的调皮和高兴的语气,而不只是大声而已。由此可见,这位学生的思考确实很独到而且考虑了多方面因素。因此,我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到底不同在什么地方,不同的语气应该怎样去读,在阅读时必须注意什么地方。对此,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读到“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一句时,学生们都认为,这句应该读出威严的大将风范,要有凛然不可侵犯之势。通过此次学习,学生们对多元化的语言阅读取得了很好地理解。

可见,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感受,多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善于发现学生的想法及优点,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很大的益处。

三、从文本意境中品读文章

在众多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类的文章数不胜数。这类文章文字优美、意境深刻,让人读后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在个性化阅读这类文章时,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分析、意境分析,体会从文字中透露出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学《槐乡五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认真地读读第一段文字,读出自己觉得很美的关于场景描写的句子,然后和别的同学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学生就能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体会到文章的意境美。有的学生说:槐乡的五月是白茫茫的一片,像白雪皑皑的冬天,因为作者写道:“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用“抱”“圆球”“小辫儿”等词语,生动地描写出了槐花盛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学生说:在描述槐乡的槐花蜜时,用“酿出”“挎走”、“喜盈盈”、“浓香”等词语,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槐乡当中,感受那浓浓的花香、尝到那甜甜的花蜜……可见,不同的学生从语言中体会到了不同的感受,在文本意境当中品读文章,体会到了别样的乐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意境中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美,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欣赏到了文章所描写槐乡的美丽,体会到重点词汇对文章的意境描写的重要性,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就是要让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文本语言、文本元素、文本意境三个中心点,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加深学生的阅读深度,训练学生更好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个性化阅读不应该只在阅读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展开,而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