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

2013-12-29 00:00:00朱成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3期

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而现实语文课堂教学却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语文课泛化为大文化课。教师泛谈背景文化、人物的民族文化以及相关的生活文化等,自以为彰显人文气息,但语文课堂被宽泛化了。

误区二:语文课窄化为文学课。对文学创作过程与相关技能津津乐道,着力于修辞、逻辑、结构及技艺剖析,语文课的情、趣、意存在不多。

误区三:语文课杂化为综合活动课。掺入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杂乱,形式追求新奇,语文味不足。

误区四:语文课同化为体验交流课。设置大量课外内容,学生大谈特谈感悟体验,弱化了语文本身的学习。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三维目标应紧扣这一特征理顺关系,“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三维目标也必须统一起来,完整把握,明确认识语文素养的培养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魂灵应该附“体”,这个“体”就是语言文字。离开语言文字,就会“魂不附体”,也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因此,要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给语文一个坚强的躯体

1.“软硬”兼施

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作为硬目标要当堂完成,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软目标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累积完成。不能把三维目标看成可以同时达到的结果,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既要有一种抓紧学生现时学习成效的执著,又要关注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从容。

2.“内外”结合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外显行为”——知识和技能领域的结果性知识和学生的“内隐变化”——情感体验、态度倾向、思维方式等领域的缄默性知识要相互融合。“内外”结合,让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3.“预生”相融

预设,指课堂教学前教师预期的结果、主观的愿望。生成,指课堂教学中,在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资源。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构建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有很好的预设才会有更好的生成,才能使预设和生成和谐共生。我们应该充分地预测学情、预想可能、预备方案、预留空间,这样才可以生成知识、生成情趣、生成追求。

二、给语文一种崇高的精神

1.显现经验共享

课堂教学中师生是互动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师生的经验共享和视界融合。我们要抓住课文的精彩处、闪光处、疑难处、示范处,让学生汲取经验,也要抓住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精彩发言、闪光思维、疑难问题、示范行为,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反思,让学生的心灵、精神得到净化洗礼。

2.体现文本价值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文本的开发要有利于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发展。我们追求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但应当尊重和体现文本的本身知识、思想的价值,反映传统文化精髓,凸现文本的价值追求,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中注入精神力量。

3.展现智慧状态

语文课堂应该是张扬学生个、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活力的舞台,也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示出来的场所。亚里士多德曾说:“智慧是一种能力状态。”苏格拉底称“智慧即美德”。在语文课堂中,智慧是有表情的,愉快的、和谐的、思辨的,洋溢着生活气息。课堂的张力展现出智慧的状态,语文的精神烙印在智慧的培育之中。

三、给语文一丝美妙的神韵

1.超越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应当生活在“田野”里,但语文课堂教学又应超越“田野”。语文改造、提炼着日常生活的文化,而不是生活的克隆和翻版。语文的神韵在语文本身的课堂生活中,在语文所展现的精神生活中,还在对生活的反思、折射和超越中。

2.经历体验

体验是学生与文本的深刻对话、深层阅读、深化神韵。离开文本的主旨和语境,体验就成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个人自由活动。学习语文是语言、心灵和体验经历的累积。体验的方法是很个性的,应有一个过程,应充分让学生记忆、揣摩、比较、运用、实践。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体验是留下痕迹的,是真切的。

3.读写并行

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不能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要扣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语文课堂中,关注语言表达比关注语言内容更重要。只有提高语文表达能力,读和写齐头并进,才能使语文课更具有语文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