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背后》是宓月的第三本散文诗集,共收入她2007—2011年间创作的九十余篇作品。这些作品涉猎颇广,题材多样,难以用一种简单的定语加以概括。但是,我从她的后记中获得了一点启发。她写道:“我们有灵魂,灵魂会飞翔。我仰望星空,我的灵魂就会越过窗框,开始自由地飞翔。我把飞翔的经过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这些散文诗。”
灵魂是什么?灵魂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灵魂的飞翔,便是人与世界相遇时,心灵活动的过程。散文诗是诗,不是生活的刻板记录,惟有留下心灵化的深刻烙印,才能成就感人的诗篇。因而。我将宓月的“灵魂的飞翔”,视为进人她的一些成功篇章的钥匙,当是不会有误的。
《九寨冰瀑》是我最欣赏的一篇作品,她精炼、完善,达到了散文诗所要求的那种玲珑剔透的诗性高度。“水。不想动荡了,就成了冰。”水化为冰的科学依据被弃而不论,将这一过程转化为水的自觉、自为的行为。一下子便赋予了人性化的新意。然后。“累了,倦了”“在哪里都可以睡一觉,并且做梦”等一系列想象接踵而来,诗便有了充沛的活力,奇妙的情趣与境界一一闪现。“水的千变万化,凝固成千姿百态。冷。似乎不是惟一的理由”,这样一种理性的推断,也是十分精辟而新鲜的。由于诗人的想象力充分调动,整个诗篇便“飞翔”起来,“即使是伟岸高大的男神诺日朗,也有一个蓝莹莹的梦”,如此美妙的诗句。得以应运而生。这章作品的成功。便是诗人心灵运作的结果。她将自己飞翔的灵魂,注入到静止的九寨冰瀑的身上,才有了其人性化的诗美语言熠熠生辉。
《峨眉遇雪》也是身历山水名胜的产物,却又不同于一般山水风景的旅游诗。“我不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开门wddIK5+ailN7PZsrJPRbU/wYB17Z+kCITLurViW/YEU=见山,一句话便切入了主题:“我是一个从城市中仓皇逃离的影子”,她不是前来游山玩水,而是不惯于现代都市喧嚣沸腾的“纷繁世事”,而来寻求一处“桃花源”的。诚然,在现代化、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像这样向往于大自然回归的诗篇,已屡见不鲜,这便要求深度,要求新意了。我觉得宓月的这章《峨眉遇雪》,是写得很有特点的:“我不过是在小心翼翼地寻找自己”,这就是“灵魂的飞翔”了。“也许,我已经忘记自己太久,太久”,是“不期而遇的雪”,“让我麻木的身心再一次颤抖,在彻骨的寒冷中找回了知觉”,这样一些感觉,有着真切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是灵魂深处的呼唤。当她听到华藏寺的钟声,“生命已如莲花盛开”,的确将现代人的这种渴望向自然回归,向自由回归的心态。写得很充分了。
《失忆的城市》则是为城市正面画像的了。我们几乎每天都能从媒体中读到对于城市化飞速发展的速度与成就的赞歌。而这也的确是有目共睹的现实。然而,诗人们的思考和他们的声音便要复杂一些,他们的视角有别。就以宓月的这章作品为例,您看开篇的三行:
推土机隆隆而过,掀起许多陈旧的记忆;
高楼如雨后春笋,挤满城市的天空。
(自由的天空,一只鸟儿失去了想象)
一个“掀起”,一个“挤满”,一个“失去”,不过是冷隽地陈述,却已暗示了诗人的思考。因挤满而失去的,不仅有许多的记忆,而且有许多的“想象”。诗人的怀旧情绪,诗人对于自由天空的向往,是不动声色地隐藏着的。这种写法,十分内敛,较为深沉。其后两段,借助于鸟儿和一个乡下进城的老人,从他们的“眼中”,透视了城市高速度的进程。同样的冷隽、内敛。仅止于陈述,处理得都十分节制,诗人的感情未曾流露。这种写法,很干净、简约,但从字里行间,从文字的背后,依然能感受到诗人内在感情的隐约流动。“挖土机掘地三尺,挖尽城市最后的记忆”“地铁在高速运行,高架桥在高速流转,因特网在高速复制信息”,诗人只能面对,只能“客观”地注视,只能冷静地呈现,而又无可奈何。连惋惜或惆怅都难以言说,这正是现代人对于“高速度”复杂心态的深沉体现,我以为,宓月这章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恰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