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一介书生的摄影作品,比结识他本人要早。
出于个人爱好,我闲暇时常逛摄影人的博客。说实话,博客里好看的图片很多,但“有想法”的并不算多。一介书生的博客之所以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是因为我常常透过其摄影作品,读到创作者传递出的“想法”,或诗意,或深邃,或快乐,或忧伤……我为那些“有想法”的图片而感动。
后来,经常参加石家庄各个博客圈子的线下活动,我终于见到了摄影家本人,一位身材高大、头发花白的帅老头儿,他的真实姓名叫郭书生。通常,他很忙,身背摄影包,足踏登山鞋,手持一架尼康D90相机,目光炯炯,颠前跑后,左奔右突,四处搜寻要拍摄的目标或角度。
当然,忙的人不只他一个。每次博客圈集体采风或其他活动,几乎人手一台相机,快门咔嚓咔嚓的声音此起彼伏。忙,那也得忙出个道道。真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同样的采风,博客里发的照片,几乎每次都是一介书生拔头筹——既好又多。
书生老师的摄影设备不是最好的,他本人也非专业出身,而是60岁退休才开始玩摄影。那他的职业精神、专业水准从何而来呢?
一次同去河南太行屋脊采风,我终于亲眼见到这位博客摄影家的“武功秘笈”。
初夏,清晨4点多钟,勤谨的鸟儿唤醒了晨曦。我走出红石客房,信步走向堆石大坝坝顶。东方,林虑山上空紫气缭绕,流岚如幻。脚下,太行平湖还在睡梦中,凝如玉碧,端若处子。这个时间,游客包括我们采风团的人几乎都在甜甜的睡梦中。“错过了如此宁谧的美景,真是可惜。”这样想着,心里不免有几分得意。
忽然,大坝另一端闪过一个人。我手搭凉棚眯眼一望,正是郭书生老师。切近,他告诉我,已经拍了一个多小时。“你看,1个小时前这湖面多通透啊,就那么几分钟的事,这会儿,再也拍不到那种感觉了。”他给我看机子里的图片,我内心却为自己刚刚的得意而羞愧。
艺术家所共有的,其中之一是天分。还有一点,就是勤奋。郭书生,以他的作品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有时候,郭书生的勤奋,近乎是对自我要求的“严苛”。
河北新闻网2013年网友新春嘉年华,请到了川剧女变脸王刘兰现场表演。变脸表演波诡云谲,动感十足,令人眼花缭乱,对摄影人是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个艰难的考验。很多人事先没有做功课,嘁哩喀喳乱按快门,出不出好片全拜上苍所赐了。郭书生却早早研究了节目单,设定好基本参数,现场拍摄中还试验了不同速度值时的拍摄效果。活动结束以后,他专题进行总结,发表博文《变脸·拍摄后的反思》。
从他的“反思”里,我读到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精神。长期关注一介书生博客的人,经常会与这样“反思”“总结”或“技巧”的文章相遇,并且从中受益。而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摄影人,不出好片都难吧。
连续几个夏天,郭书生都到太行深处的驼梁采风,在农家乐旅馆中一住就是个把月。2012年,他拍摄的一组《水墨太行》格外引人瞩目。他在拍摄日记中写道:“我,每天,用脚步去丈量,去丈量那美丽的景色有多远,那壮美的画卷有多长。”
“靠近,靠近,只有靠近才能拍出好的片子。一张张片子记录了我走过的路。”为了“靠近些,再靠近些”,他一次又一次登上那些连年轻人都望而却步的“更高处”。他说:“你看那些云雾,如果不登顶,你永远不知道它们其实是在山腰盘旋缭绕。”
美丽只在心到的地方。这是我欣赏郭书生风光摄影作品最突出的感受。
河北省第五届博客春晚,由上百名博友肖像组成的巨大电子背景墙,十分引人注目。那些照片,是郭书生近五六年间跟踪博客圈活动的摄影杰作集成。
他说,自己有一个想法,就是把这个“博客群英谱 ”的图册搞到500人,甚至1000人,到时候再组“全家福”,去参加“美丽中国”“美丽河北”摄影展(赛)。一幅照片,记录一个博友,代表一个故事;500幅照片,就是500个故事。他还说,并非奔着获奖而去,但500幅博友肖像、500个博客故事,对于“河北梦”“中国梦”的分量,一定比任何单幅的参赛作品更有分量。
如此规模的“博客群英谱”,说说容易,真实施起来,并非易事。但我相信,书生老师想做的事情,一定能成功,一定会成功。
流沙河有一首诗,题目叫做《理想》。诗中说:“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一直以为,这句诗,最适于郭书生,那个背起相机用双脚丈量山川大地、以真情阅读世相人心的人。
有人称郭书生为博客摄影达人,但我更愿意叫他“追梦者”。
(责编:刘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