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固安县城,沿廊涿路西行五六公里,就是因焦氏脸谱而闻名的宫村镇北马村。进村几十米远,凭着网上照片得来的印象,敲开路边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快步迎来的就是一缕长髯、一套中式服装的焦影明。
结缘国粹:焦氏家族代代传
谈到脸谱,焦影明充满感恩地谈起了焦氏的先贤。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扬州著名经学家焦循推崇地方戏曲,于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所撰的《花部农谭》,堪为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研究地方戏曲的开山之作,体现了焦氏进步的文艺发展史观。扬州焦氏后迁至山东、河北等地,固安焦氏,便是其后裔。
焦氏脸谱当代掌门人焦影明的祖父——焦树芬,因为喜爱京剧,也爱上了脸谱。文人式的清雅,让他只限于对脸谱的描绘与收集。焦树芬最大的爱好就是唱京剧,他的嗓音高亢而不失浑厚,最擅净行。那时京剧风行一时,遇年节村里都有演出,焦树芬总会粉墨登场。每演完一出戏,为防日久谱式遗忘,擅画工笔的他就把一张张脸谱描绘在纸上。在一次次的描摹中,焦树芬迷恋上了脸谱的精美与传奇,既使是自己没有演过的戏,遇到机会,焦树芬也会向行家请教。几十年的积累,汇成了厚厚的一卷。
焦影明之父焦伯芳,是焦树芬四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焦伯芳从小迷恋绘画与戏曲,尤其对武戏爱到了痴迷的程度。在他少年时,曾经在专业剧团中历练过两年。虽然后来焦伯芳又回到固安工作,但他对戏曲的喜爱反而更加强烈。清晨,常能听到他在村外吊嗓;直到50多岁,他还能连翻几个跟头;每次小酌,他不是醉在酒里而是醉在戏里。焦伯芳也擅长工笔,并擅长画虎,这使焦伯芳笔下的脸谱能够更加到位地展现出净行武将的虎虎威风。焦伯芳还传承了父亲捏泥人的手艺,于是他开始尝试制作泥塑脸谱,但由于都是一时兴起的手工制作,所以作品并没有臻于完善。
焦影明说,虽然媒体纷纷称其为第三代传人,但追根溯源,他曾听爷爷说过,过去的戏曲没有课本可学,全靠言传身教,听爷爷说起过曾和爷爷的爷爷学过京剧,到他这一代,至少已是第六七代,因无据可考,便应了第三代传人之名。
传承国粹:焦影明不辱使命
焦影明说,他受到的京剧启蒙教育始于儿时,那时爷爷在生产队看菜园,他的童年便在一畦畦翠绿和爷爷颤似马背的脖子上,接受着京剧的熏陶。
他天生叛逆,人生轨迹可谓一波三折。16岁那年的一个秋天,是他和未婚妻高淑萍订婚的好日子,这天村里大喇叭播出了征兵的消息,受《地道战》、《地雷战》等连环画的影响,小小少年竟一时心血来潮跑去面试,海军陆战队和二炮的领导在家访时看了他的书画习作,当场批准他为特招兵。选择二炮后,还是因为特长当年就被保送进了军校。两年时间学完了哈工大四年的课程,毕业后任部队摄影记者。因为废寝忘食的工作作风,使焦影明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不得不期满复员回家。军旅生涯让焦影明得到的收获,就是眼界的开阔,他意识到自家的脸谱技艺迟早有一天会受到世人的瞩目。于是本该到国家机关工作的焦影明放弃公职,在家画起了脸谱。
从1985年复员回家,至少有15年时间,焦影明斩断了和外界的一切联系,潜心研究京剧和京剧脸谱。虽有两代积累,但祖父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父亲因耿耿于怀他少年时的叛逆又对他不理不睬,焦影明制作脸谱全靠幼时的记忆和自己的摸索。婚后,艺术道路上的一次次迷惘总因为妻子温柔而坚韧的支持而度过,才使他在今天飞得高飞得远。
最初的几年,他的手工制作仅仅停留在纸上描画和做一些简单的泥胎,停留在养家糊口的追求上,靠的是农民式的勤奋。直到有一天,一个强烈的刺激催他破茧成蝶,他永远也忘不了:那次他将两大箱子“活儿”运往北京的交货地点。下了车他也舍不得雇三轮,而是像跑接力似的,将一个个箱子扛到收货员面前,但面对的却是收货小姑娘那双挑剔的手,在他的心血上批三道四,即使压到九分钱一件的低价,当天他也没结到一分钱货款。
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却无颜面对妻儿老小期盼的目光。堂堂七尺男儿,深深地陷入绝望与无助,发疯地将案头的颜料扔出窗外,将心爱的画笔一折两断,然后和衣而卧把脸埋进被子里,再难,他也不愿让人看到他的泪水。那个夜晚是无眠的,妻子默默地收拾掉残局,轻轻地为他掖好被角:“影明,你那么聪明,有我陪着你吃苦,总有一天能过上好日子的。”妻子朴实的话像春风一样,轻柔地化解着压在他心头的乌云,还有什么比这份包容更可贵。
苍天不负苦心人,一个月后,北京特种工艺厂的退休工人徐淑英做了他的经销商,翻了一番的价格让他不再为养家发愁了。他开始到北京戏曲学院拜师,以求京剧的真谛,在对京剧旋律的领悟中,开始了真正的创作,他的作品不再单纯地注重工艺性和表现力,而是融入了京剧本身的艺术灵魂。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将焦氏家族作为脸谱艺人的代表,专程到村里为他拍摄专题片;“神六”升空时,焦氏脸谱作品奇迹般地出现在宇航员使用的电子手册上。
艺无止境,停不下的是追求卓越的脚步。随后他又到中央美院进修,让自己对色彩的感悟更上层楼。同时,在制作工艺上也精益求精,原材料在“伯乐”手中,变成精灵,有了永恒的生命。焦氏脸谱“活”了起来,《西游记》、《闹天宫》、《四大天王斗悟空》、《九龙图京剧脸谱》、《刘关张》、《义薄云天关公像》、《窦尔墩》、《穆桂英》、《梁红玉》、《杨贵妃》、《皮画系列京剧脸谱》、《寿字脸谱》、《福字脸谱》、《二十八宿》等上百种,光头的,戴头盔头饰的,头部的,全身的,单个的,群体的,式样繁复,五彩缤纷。他们像是从历史长卷中飘然而至,向迎面走来的有缘人讲述着自己曾经的传奇神话。
弘扬国粹:危机与希望共存
创业艰难百战多,焦影明饱尝了开拓的艰辛。比如为了维持脸谱制作的费用,他在几年中从事过街头摄影、内画、戏服制作、刺绣等各种营生。为了寻找好胶泥,他有时步行数公里。看到好泥的影子,就像孩子看到美食一样兴奋,铁锹木镐齐上阵,手震裂了也浑然不觉。
这些艰辛,如今说来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真正让焦影明心焦的是一位常年经销其脸谱的商人,竟抢先于他申报非遗,焦氏的心血面临失窃的巨大风险。“我是做不了商人的,也不想做商人,只想老老实实地做一个民间艺人,把焦氏工艺传承下去,保住原汁原味。”焦影明话里透出一种使命感,让人品得出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有危机,也有希望。焦多多是焦影明的长女,在众多子女中,她是唯一一个专职学习焦氏脸谱的孩子,父辈们对这个气质娴静的女孩寄予了很大希望。焦多多也是从小学习工笔画,16岁开始正式随父亲学习画脸谱,至今已经10年,技艺日臻纯熟,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她的作品无一不是焦氏脸谱中的精品,所以从不出售,只用作最珍贵的礼品。焦多多在学习传统脸谱的同时,还在尝试新脸谱的创作。
焦红宝是焦影明的侄子,颇有其祖父之风,自幼对武戏痴迷,后考入北京戏曲学院。焦雪峰是焦影明的幼子,正读大二,电脑奇才,虽然对亲手执笔绘画不感兴趣,但用电脑帮助父亲和姐姐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对姐弟,分别站在时尚与传统的两极,一左一右地张扬着焦氏脸谱的希望。
谈到焦氏脸谱的未来,焦影明的心是博大的,自家的孩子,他因兴趣施教从不强求,别人的孩子如果对脸谱有兴趣,他也倾心教授。
日前,焦影明、焦多多父女将《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史》和《京剧脸谱的形成》整理成册。焦影明说,他写这两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喜爱脸谱,学习脸谱,加入到这门艺术的传承中来。
(责编:刘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