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尽快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新格局。要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努力拓展文化出口的平台和渠道,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入境外主流社会和主流人群。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影视、网络电视、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形成以技术、品牌等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要把对外文化贸易与外交、对外援助结合起来,与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结合起来,推动文化贸易上水平、上台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文化贸易工作座谈会时指出。
我们不能趋之若鹜地一味追逐全球化,我们只能被动和主动相结合地接受这个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现在传播媒介如此发达,各种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如此迅疾,影响如此之大,这是无法阻挡的。我们不能回避艺术国际化或者说是艺术全球化的潮流,但必须要有自己的立场,采取主动的态度,立定自己的脚跟,才不会迷失方向。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大箴认为,对于艺术全球化的思潮,我们要从被动走向主动,这个主动,就是中国立场。
文字本身是一种生活实践,特别像甲骨文、金文等,几乎就是对事物的摹写和生活场景的缩影,是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篆书本身的内涵比篆书字体结构更为重要。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已大有不同,用笔墨纸砚去体会斧器凿磨绝非简单的腾挪,机械地临摹无法体会文字的智慧。所以,必须要提升书法艺术修养,阅取百家之长,饱读经史子集,修炼个人品性,继承中求发展,沿袭中求变革。
——大篆书法家金友华谈及大篆书法的传承创新时如是说。
阅读要真的跟自己人生想寻找的问题扣在一起,一定是真正在思考,透过书让自己找到一个方向。
——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认为,阅读广义的定义应该是读整个世界。
在当下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那里的人在说什么样的话,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有责任让更多人去了解。
——青年导演李睿珺说,他拍电影的目的,是想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我觉得做演员很费脑筋,但是又很开心的。学戏,又思考怎么改革、改造、创新,演员应该这样。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如是说。
说“不懂”,是实诚,是角色定位,是学习精神的表现,也是对作者的尊重与检验。如果他也不懂,那就不适合成为你的作者;如果他懂得不够,你可以通过交流,检验他的提升空间;如果他很懂,你组稿的工作目的就达到了。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觉得,勇于向专家说“我不懂”,对于做出版、做传媒的人尤为重要。
就国际纪录片的发展态势而言,可分为以工业纪录片为代表的主流商业纪录片、非主流的独立纪录片,还有就是独立纪录片商业化。中国首先要发展纪录片工业,工业是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谈纪录片产业发展。
作为一名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具备忧患意识,不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都应当清醒认识到时代背景下所应当具备的长远眼光。
——浙江画院院长、山水画家孙永说,在积极推动艺术创作的同时,更要思考画院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拍一张片子就直接进入版画制作,其结果是与原作差距甚远,不仅有损原作的艺术格调和品位,也有损于版画这一媒介的独特语言纯粹性。
——艺术家靳尚谊说,版画制作过程中必须要有艺术家的再创作。
(刘建蕊/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