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
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的《瘗鹤铭》,随着一声震雷,轰然崩落长江中。南宋淳熙间挽出一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挽出五石七十余字。乾隆二十二年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间,共九十余字。唐人孙处元认为出自王羲之之手,而宋人李石在《续博物志》中认为是南朝陶弘景所书。
这篇《瘗鹤铭》的石刻争论了多少个春秋,已经没人知道了。
早上,我们驱车十分钟左右,直达“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名胜之一——焦山码头。
这座山,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山虽不算太高,但由于周临平阔的江面,便有了岿然耸峙之感。它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此山,因东汉三诏不起的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又因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观之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誉,南岸临江远观,恰似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
渡船过江。迎面的焦山大门,飞檐高翘,灰底金字,显得恢弘气派。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镇守着大门。山门上的“焦山胜境”四个大字,道出了焦山本是万里长江江心中的佛门胜境。两旁的巨幅石联“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江音尽是广长舌;天色月光色,塔色云树色,山色无非清净身”蕴含佛理禅机。让人观联如读诗,品联亦悟禅。
缓步徐行,钟磬之音引领我到了定慧寺。
古山门旁左右也悬挂着一幅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这幅联黑底金字,显得古朴典雅。一块金边红匾“焦山定慧寺”高悬于山门正上方。进入山门,一株八百年古银杏树下的千年古刹,尽收眼底。
知道焦山多禅寺,不大的山上就有定慧寺、别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十多个庵寺。清代郑板桥曾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传说每个寺庙都有名僧,能诗词歌赋,善琴棋书画。清代禅僧几谷、六静和尚是著名的画家,鹤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时。
走过一排嫣红的枫树,眼前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这里便是乾隆南巡时逗留的行宫,名曰观澜阁。楼上下,东、南、西三面都有透明大窗,于楼上长廊观赏江景,视野开阔,近看树木葱茏,远眺江涛澎湃。
从观澜阁穿小桥,过假山,便就是掩映在银杏树下的焦山碑林。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
进了庭院,一块块碑刻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书法、艺术、史料、历代墓志等,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琳琅满目。这其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历代书法家的名字,观之,崇敬之余陡增几分亲切。这些碑刻或大或小,字迹或苍劲有力或娟秀飘逸,虽历经岁月的沧桑,有的已斑驳模糊了,但那一撇一捺,一勾一划,仍挡不住那动人之处,令人啧啧不已。
向右拐,先至御碑亭。这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阳光下,闪着深幽幽的光。亭中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碑文正面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他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御碑亭”。乾隆在诗中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回廊尽头,一座不大的四角飞檐、白墙朱栏、古色古香的房屋出现在眼前,匾额上书“瘗鹤铭”,这就是我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了。
进得展馆,暗室内,射灯下,五块残片镶嵌石壁之上,这就是有名的《瘗鹤铭》石刻残片。之前了解过,这块碑林中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
相传,有一天,王羲之携钟爱的两只仙鹤到焦山游览,不料两只仙鹤却不幸夭折在此。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了仙鹤埋在焦山的后山,遂在山岩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因其书法绝妙,当即被镌刻在岩石上。后因岩石崩裂,坠入江中,长期受江水的冲击,风雨的侵蚀,以及不断被人凿取,如今只有这残存的九十余字,虽因灯光昏暗,岁月侵蚀,但仍可见字体潇洒苍劲,依稀似见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般的气度。
从藏馆出来,左回右转,又观看了唐朝仪凤二年的魏法师碑。
这块高大的石碑,稳稳地坐落在巨大赑屃背上,雕刻精美、碑文完整,字体工整遒劲。最为奇异的是碑背面的居士排列上,把女居士的名讳排列正当中,彰显了武则天执政时期,女性地位的尊贵。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那忠诚负重的赑屃的额头。正在这时,一位导游带着几位游客进来,我们也就跟着听听这专业的介绍。讲解毕,他让大家摸摸赑屃的头、臀,然后告知:摸摸头,万事不愁,摸摸腚,一切搞定。再细看,果然头臀之处,油滑闪亮。众人爆笑,却又纷纷去抚摸触及。
焦山东侧的山脚下,怪石嶙峋,土墙垒得厚重无比。细细一数,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着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整个炮台是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有一大弹药库在炮堡南端门外偏西处。整体都用三合土分层浇灌而成,坚固异常。据介绍,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务,决定筹建焦山炮台,与圌山、象山、江都都天庙等处炮台成犄角之势。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曾遭到圌山和焦山炮台守军顽强抵抗和沉重打击。焦山炮台守军,面对七十余艘敌舰,毫不示弱,猛烈炮击,但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躯。英军攻陷镇江时,军民们进行了殊死抵抗,引起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关注,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赞颂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在这里,我们肃然驻足许久许久,心中一股悲壮、自豪扭结而成的民族志气油然而生。
出炮台,拾级而上,先观吸江楼,再拜万佛塔,谒三诏洞,沿途一一赏遍摩崖石刻。那处处天成佳景、种种旖旎风光已令拙笔阻滞,不做赘述,就留你自己去亲赏吧。
(责编:刘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