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山河

2013-12-29 00:00:00赵明信
当代人 2013年12期

1988年8月1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等单位隆重举办周抡园山水画展。展览历经10天,近五万人参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开幕式当晚就作了报道,新华社发了新闻通稿,《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美术报》等刊载了新闻、评介文章和展出作品选。这次展览的规格、规模、社会反响,足以说明周抡园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周抡园(1899年~1988年),字岫生,河北省大名县北峰乡前现城村人,山水画家。他在美术史上的两项贡献尤为突出。一是坚守、继承并捍卫中国优秀的传统绘画艺术,二是开拓、创新,率先探索现实主义题材、歌颂新时代。

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说:“周抡园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集大成者,具有丰厚的传统学养,深厚的艺术功力和非凡的创作能力,尤其在山水绘画的色彩、构图与笔墨的发展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之达到了极致,其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重大。他终生从事美术教育,为中国画的发展事业培养了一大批画界精英。”

然而,几十年当中,周抡园却鲜为人知。在举办周抡园山水画展时,这位艺术大师已经逝世5个多月了!

大名“神童”寄情山水

2600多年之前,今大名县东南部有一座著名的沙麓山。春秋时期,齐桓公极为重视沙麓山的战略位置,在山上修筑五鹿城,对抵御北狄、控制中原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前646年沙麓山崩塌,五鹿城陷进地下,《春秋公羊传》等史籍把五鹿城称为“袭邑”。“袭邑”者,陷于地下也。当地“陷”与“现”同音,传说现在的前现城、后现城两个村庄就是五鹿城的遗址。无怪乎周抡园生前时常向子女说起沙麓山。

周抡园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为晚清举人,父亲周亭午是一位受人尊重的教书先生。周亭午对小儿子寄予厚望,取名“抡元”,是科举高中第一名之义(周抡园后来改元为园)。周抡园从小聪明过人,七岁时已能做得一手好诗,十五岁时就能帮父亲教比自己大的学生,被誉为“大名神童”。“神童”最大的喜好是画画,他把家里存有的名家书画临摹了无数遍。信手画什么,惟妙惟肖,以至于画的猫吓跑了老鼠。所以,不少亲戚邻居讨要他画的猫,放于家中避鼠。“神童”的名号很是响亮,十里八乡没有不知道的。

前现城村一带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十里开外才有一条马颊河,往西100公里才是太行山,遍地沙土,连块石头也很难见到。周抡园从小就稀罕山、喜欢水,时常怀念埋在地下的沙麓山。1916年,17岁的周抡园考入邢台师范学校。在学校就能西望太行山,周抡园过了看山的瘾。1920年毕业,留校担任美术教员,教学之余开始钻研山水画。他给自己取字“岫生”,岫者,山峦也。足见其对山川大地的挚爱之情。

周抡园在邢台生活学习了7年多时间,1923年,回到大名县担任县立高中的校长。不久,他的心飞往北平。

师从高古享誉北平

1924年,25岁的周抡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当时,西方绘画艺术和理论传入,中国画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强大冲击。美术界以西画为荣,排斥国画的言论占据上风。蜚声北平画坛的萧谦中和萧俊贤是中国山水画的集大成者,时人尊称“二萧”,为民国初期北方山水画派的领军人物。在这场中西绘画大论战中,以“二萧”为中坚的“京派画家”,对传统绘画的守护立场和“精研古法”的实践,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抡园在邢台师范接受过西式教育,讲授过西方美术的基础知识,但他对传统中国绘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毅然师从“二萧”,心无旁骛地“精研古法”,深得前人绘画之精髓。

萧谦中习惯于早晨四五点起床,到案前即挥毫落墨,而且行笔迅速,两三幅画一气呵成,之后再睡“回笼觉”。而在老师起床之前,周抡园已经给老师磨好墨、铺好纸,做好了一切准备。老师作画时,他恭立一旁,目不转睛地学习,听从老师的教诲和使唤。老师去睡“回笼觉”,他抓紧将老师的新画临摹一遍,然后匆匆赶往学校上学。

在四年求学中,周抡园和刘开渠、李苦禅等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安县的王雪涛和周抡园是同乡加知己,学的是花鸟,同学们公认王雪涛花鸟第一,周抡园山水第一。刘开渠虽然是学西画的,但周抡园与他甚为投缘,共同参加过李大钊组织的“新燕社”的活动,两人的友谊持续终身。

1927年,北平九所国立高等学校合并为国立北平大学,艺专更名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翌年,周抡园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应蔡元培校长之邀留校任教,与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等为同事。这一时期,可谓周抡园艺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时段。几年间,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大量清新高雅的作品不断见诸于报刊。其艺术风格尽现传统文人画之精妙,常以坡坂汀渚、小山丛竹、江湖水鸟为题,赋色淡雅、构图空灵,景致简约而意境深远,充满人文情怀。出版了个人画集《周抡园画辑》,“二萧”为得意弟子欣然作序和题写封面。三十岁出头的周抡园一举成名,誉满北平画坛,以“岫生”题名的画作畅销市场。

重要贡献鲜为人知

好景不长。日寇的炮弹炸毁了他在北平鹏程万里的跑道,逼他离开了绘画艺术的核心平台。

“七七”事变发生后,北平沦陷,不愿做亡国奴的周抡园和大批知识分子离开了北平。1937年底,他携家人逃难至四川,辗转于涪陵、重庆,1939年底流亡到成都。一路上,遭日寇飞机轰炸,全部家当,包括齐白石、黄宾虹所赠画作均被炮弹击中而化为灰烬。不久,妻子又因病去世,周抡园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艰难生活。1943年,出身于绵竹县大绅乡家庭的刘德芬女士和他组建了新的家庭。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抡园留在四川,在中学教书,教美术基础知识。命运多舛的他多次与机缘失之交臂——四川美院成立时,要调他去教学,但他任教的中学和教育局坚决不放人;上世纪6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已编辑完成《周抡园山水画集》,即将付印时,因“文化大革命”而夭折。1979年,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邀请他进京参加创作,这可以说是他最后一次登上高层画坛的机会,他却患急性阻塞性胆道炎住进医院。天、地、人的种种因素阴差阳错,使周抡园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然而,金子总会发光。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带动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与发展。而周抡园早在1951年就深入四川林区和铁路工地写生,早于张仃、李可染、傅抱石等大师们的著名写生之旅。对于国画如何表现新时代,这是以李可染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画家在20世纪50年代艰辛探寻的课题。周抡园的作品在建国初期就呈现了国画发展的新面貌,取得了很高成就,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发自肺腑地热爱祖国和人民,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探索、研究、发展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和教学之中。周抡园把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尤其是把京派山水画大家萧谦中、萧俊贤的绘画风格,通过现实的写生,成功引入到四川,成功地运用传统技法表现和歌颂新时代,歌颂祖国建设的新成就。

由于抗战期间他历尽辛苦来到四川,对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体会最深,所以当成渝铁路、宝成铁路开工并迅速建成的时候,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他深入工地写生,反复积累素材、草稿,创作了多件作品,如《四十年来的愿望》(1957年),《火车进入秦岭山区》(1957年),《秦岭飞渡》(1960年),《今日蜀道》(1962年)等。这些作品在艺术上都作了多方探索,以传统山水的章法、笔墨来表现新事物、新意境。李可染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周抡园先生把传统的绘画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得很恰当,实在不容易!”刘开渠评价:“周抡园的艺术历程,为中国画承上启下的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周抡园在工作环境和条件并不理想的情况下,迎来了他的第二个艺术高峰,创造了多个“四川第一”:1951年1月,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首批会员,是四川省第一位进入全国美协的国画家;1953年9月,新中国第一届国画展在京举行,全国23个省市200余位作者的245件作品参展,周抡园的《都江堰》作为四川唯一一幅参展作品入选;1959年,为纪念建国十周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开始制作《中国画选编》巨型画册,全国有72位画家的作品入选,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黄宾虹、潘天寿、吴作人、陈半丁、关山月、李可染、李苦禅、黄胄等名家尽列其中。周抡园是这72位大家之一,也是四川山水画唯一的入选者,他赴四川藏区写生后创作的《鹧鸪山》刊载于第49页上。

1959年底,周抡园被选派到重庆绘制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作品。在3个月当中,他创作了一批以“红岩”为主题的作品。1960年9月开始,为时三个月,创作完成了作为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国事访问的礼品画,主要作品有《剑门今昔》、《秦岭飞渡》、《川西林区收漂放排》等。同年,他的《青城曲径通幽》入选第三届全国美术展,这是建国后他的作品连续三次入选全国美展。

周抡园工作在底层,但是他的山水画水平却登上了时代高峰。

雾霾散去价值渐显

“文革”之后,周抡园进入第三个创作高峰时段。《松涛》、《飞瀑千丈怒生花》、《武侯祠》、《青山流泉图》、《锦江春色玉垒浮云》等,意兴高迈,生机洋溢,笔性恣肆,墨华飞动,一派得意心情。

周抡园晚年一直笔耕不辍。作品“积墨”“泼墨”相参,苍茫沉凝、气势磅礴,画风更趋简括雄健,老笔纷披,墨彩华滋。在题为《多日不相见,共话无还期》(1984年)的画中,丛竹、芦岸,健笔挺拔,枝干摇曳,神完气足,腕力惊人,令人倾倒。大幅山水发展成浓重深厚,墨气润泽,笔法纵恣,单纯概括的风格,追求雄浑浩莽、吞吐大荒的气象,可谓对几十年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总结升华。

好运似乎不忍心把周抡园彻底抛开。1980年3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举办了周抡园、阎松父、汤荣新画展,令四川美术界大开眼界。他们吃惊地发现,周抡园竟然还有这么大的本事,四川竟然有水平如此高的大画家!从此,他的大批画作走向全国,频繁出现于港澳台地区和美英法德日等国,被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和私家收藏。

周抡园淡泊名利,开会缩后头,照相溜边站。但1981年方毅副总理和四川省委书记杨超到成都画院看望老画家时,他却藏不住了。方毅一听介绍周抡园,赶快上前搀扶他进入会议室,动情地说:“不想五十年后,居然在成都见到周先生!我青年时期就知道周抡园啊,那时就很喜欢他的画作。”方毅和他紧挨着坐下,亲切交谈。照集体像时,更把他拉到前排中间坐下,自己则站在他身后。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复兴势在必行。虽然周抡园已经离世,但他的艺术却离人们越来越近。2009年6月18日至23日,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和四川美术馆主办了“纪念山水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周抡园先生诞辰110周年——周抡园山水画展”,展出他各个时期的作品117幅,在成都的书画界专家名流千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了画展。2011年12月15日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著名画家周抡园美术作品捐赠收藏仪式”。周抡园的女儿、美籍画家周克强女士代表家属向国家博物馆捐赠周抡园不同时期绘画代表作162件。2012年5月,央视再次隆重推出周抡园的专题报道:三集纪录片《家国山河——画家周抡园》。2012年11月,国家博物馆出版《周抡园艺术》一书,与之前出版的《潘天寿艺术》、《李可染艺术》、《黄胄艺术》版式规格同样,并称之为“四大师丛书”。

在对传统笔墨与传统经典再认识之中,研究周抡园越来越具现实意义。美术界有人说,周抡园是一位远未被世人认识而已载入中国美术史的大师。

(责编:郭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