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微笑
吴哥古城巴戎寺石雕群中最著名的一尊。不。应该是49尊。你从四个方向看,都能看到它高深莫测略带忧郁的微笑。
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神秘。
可以有多种解释。人面?佛面?皆可。以佛教的解释,它代表了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
巴戎寺是国王举行加冕仪式之地。雄视四周的微笑,保佑着王朝的安危。
柬埔寨古代匠人的杰作。仅仅使用几块不同几何形状的巨石,连接在一起,便诞生出令人震撼的生命。
是这样一种微笑:自你看到它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会终生难忘。
它如此淡定。在与人世隔绝的四百多年里,它依然优雅地微笑。
我惊喜地发现,在整个柬埔寨;微笑随处可见:在两代国王的画像上,芸芸众生的面孔上,儿童、少女、老人和红袍僧侣们的眉宇间。甚至,连那些四季常开的鲜花,都像在向你微笑。
它已成为柬埔寨民族的标志,传递着无比温暖的精神信息。
天堂梯
吴哥寺的中心,有一处高耸入云的神庙,要抬头仰望才能一睹尊容。
一段天梯般的台阶。台阶的名字颇具诱惑:天堂梯。
台阶的宽度只能容下半个脚掌,再加上七十度的陡坡。到了神庙就意味登上天堂吗?
攀登者大有人在。真羡慕那些勇敢的攀登者。限于时间和体重,我只好选择放弃。
问一位刚从神庙下来的游客:“感觉如何?”
他苦笑着看了我一眼:“全身都软了。不上吧,后悔;上去了,后怕!”
缠绕心灵的根
看过塔普伦寺,最难忘的不是寺院,而是高入蓝天的树木,和那些裸露在外部紧紧缠绕着神庙的根。
而今,它又紧紧缠绕着游客的心!
寺院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真腊王朝贾亚巴尔曼七世国王为孝敬母亲而建。寺内供奉着一尊“智慧女神”,据说是依照国王母亲的形象雕塑的。
有一座奇特的“回音塔”。用力拍一下胸脯,立刻听到塔内四壁浑厚的回音。这是母子间神秘的心灵感应吗?
塔普伦寺毁于战火。像吴哥古城一样。它被绵延不绝的荒草丛林覆盖。四百年后的一天,它又神奇复出。树和神庙已融为一体,动一发则会伤及全身。法国人放弃了整修,保持了寺院残垣断壁的原始模样。
这些空兰树,起初只是几粒毫不起眼的种子,几百年后,却成为寺院的贴身卫士。当地人称它们为蛇树,暴露的根茎格外强壮,能插进石头的接缝,蟒蛇一样盘绕在古建筑之上。庇护寺庙,相依共存。
是谁创造了这神奇的丛林童话?诠释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情感。
母爱?孝心?神意?
巴肯山日落
日落也是一种景观。
在中国,也许因为李商隐的名句“只是近黄昏”的影响,似乎没有风景区开辟如此景观。在吴哥,观看巴肯山日落,则是游客的必选。
巴肯山位于吴哥城南门外。是一座不足七十米高的山丘,它因山顶建有吴哥王朝首座国家寺庙而著名。几座寺塔的中心,是一根巨大的象征父系宗祠的男性生殖器石柱。
山虽不高,攀登却颇费气力。登上山顶,极目远望,吴哥王城及周围寺庙群,尽收眼底。
山顶上全是游人。有站有坐,目光都朝着一个方向。夕阳用它神奇的光束,把寺塔和游人染成一片金黄。
看不到任何的伤感。游人个个都是兴致勃勃,不像赏景,更像是朝圣。
日落不是谢幕,意味着更加辉煌的新生。
残缺之痛
在巴黎卢浮宫,看到过断臂的维纳斯。人们说,这是残缺之美。
在吴哥古城,看到遍地是残缺的石门、断墙、石像,也有断臂的女神,可是,我从中怎么也看不到美。
是的,我的确也看到了美,且令人震撼:举世闻名的高棉微笑,吴哥寺圣洁的莲花佛塔,飘然欲飞的仙女雕像,长达八百米精妙无比的浮雕回廊。但是,它们都不属于残缺之美。
吴哥古迹的大多建筑已成废墟。当年完整的王城。那些永远消失了的宫殿、神庙,只能靠有限的联想去补充。
走出吴哥,看到活生生的残缺。
一个残疾人演奏团在路边演出,乞求施舍。他们原本都是健康人,在田间劳作时误碰了地雷,成为无辜的受难者。
我感受到揪心的残缺之痛。
历史的残缺和现实的残缺在此相遇。
它们都缘于同一个恶魔:战争。
洞里萨湖的水上渔村
洞里萨湖在吴哥古城一侧,被柬埔寨人喻为母亲湖。这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柬埔寨著名的鱼米之乡。
乘船在洞里萨湖采风,是一次奇妙的经历。
人在游船上欢笑,畅怀;
鱼在碧波中跳跃,嬉戏。
湖中的渔村,色彩各异,像一面面升起的帆,在阳光下异常艳丽。屋基是深扎在水中的几根木桩,地地道道的空中楼阁。渔民的生活,浪漫,也有几分艰辛。
游船,为渔民带来福音。
小船追逐穿梭于大船之间。小船上坐着出售水果和鱼类的少男少女。小渔民在转瞬间闪入游船,向游客售完商品,又飞侠般跳回小船。
像在看一场精彩的绝技表演,游客们个个惊叹不已。
这是超然的生存智慧。渔人与鱼。都相忘于江湖。
湄公河畔
浩浩荡荡的湄公河在流经金边时似乎放慢了脚步,它想亲吻这座典雅美丽的都市。
当年,国王放弃了吴哥。寻找侵略者不易到达的避风港。于是,找到了金边。
金边两度成为新的国都。但它再也无法重现吴哥王朝曾有过的辉煌。
金边名声鹊起是在十八世纪法国人到来之后。他们视金边为新的家园,把金边建成一座具有异国风情的东方巴黎。金边,享誉南亚半岛。但是,柬埔寨的苦难命运并无改变。
来到湄公河畔的河滨大道。黄昏的河岸是金边一天最惬意的时刻。凉风习习,水阔天宽。
华灯初上,我沿着河滨漫步。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可以看到几幢陈旧的欧式建筑。令我惊异的是,那些在露天餐馆一边享受美食,一边享受着湄公河美景的人,全是清一色的金发碧眼。大多是一些颇具贵族遗风的老人。他们望着河水,神情忧郁。也许,还在续作半个世纪前殖民时代的残梦?
不时碰到沿街乞讨衣衫褴褛的柬埔寨人,还有战后幸存的残疾人。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十年过去了,内战留下的创伤仍在眼前。他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美丽的河滨大道,本该是他们可以尽情享受的风光啊!
参观了金碧辉煌的王宫和金边的多处名胜,并没有一处令我特别动心。而在河滨大道所见。却令我心潮难平。突然想起一句孩提时代就会背诵的古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