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创新思维模式统领下,学校音乐教育创新思维模式得到初步创建,但在实施中却出现反差。其内部原因是教育者在音乐教育“范式的革命”面前墨守成规,外部原因是“应试教育”困扰。音乐教育者应加强音乐教育理论学习,付诸音乐教育实践创新;加强师德修养;制订音乐教师教育生涯规划;以音乐“三度创造”为主线,倡导音乐变构学习,开展音乐生成性教学。
关键词:创新思维模式;学校音乐教育;音乐变构;音乐生成性教学
当今世界正经历空前的变革,知识文明曙光漫天,第六次科技革命涛声越来越近。未雨绸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这一重大决策指引下,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重大进展,学校音乐教育也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一、学校音乐教育创新思维模式的创建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如果将创新思维看做“—”,创新人格看做“I”,那么,创新精神则呈“T”字。实践能力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际动手能力,二是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由于实践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实践需要多种智能或智力,而智力的最高层面是思维创造力。思维创造力=创新,是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再指导实践的能力。实践是“‘感性’‘活动’”(马克思语)。从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是思想的飞跃过程。创新思维联结着感性行为和理性活动,又与创新人格牵手。思维创新是精神生命变革的过程,其结果是新思想的产生,它包括新的概念性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规律、新原理等)和新的程序性知识(新的动作技能、新方法、新策略、新措施等)。所以,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圭臬。
从系统科学角度看,上述“T”是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复合系统,即创新体系,而 “—”和“I”则是两个系统。大凡系统,都有自身特定的“范式”(paradigm)。从后现代意义上说,它是用来说明科学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某一学科在一定时期内开展研究活动的共有基础和准则,表示某种派生的思想和概念的发端与基础。“范型”与“模式”(model,mode)互相包容,只是Paradigm用在自然科学中,model用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所以,本文采用“模式”一词。模式为实践创新,大凡模式都是经过重构。所以,模式是变本,是动态系统和变构形态。2011年教育部颁布新的课程标准,这是总结11年来课程改革发展变化的结晶,是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起点。从课程标准,可以映托出教育创新思维模式图谱。
音乐教育创新模式是“用美的规律建造”的科学形态。在音乐课程改革方面,国家对美育特别重视。在建设文化强国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教育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学校音乐教育创新思维模式。其可简述为:技理并重,多能一专,中西融通,综合一体,课型灵活、生成创新,即兴、育心,重心高师。这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可喜成果。
二、音乐教育创新思维模式实施中出现的反差
由于地情、校情、教情和学情发展的不平衡,在各种学校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反差。
(1)音乐教学单纯进行技能训练。不少学校与音乐教育创新思维模式如隔岸相望。音乐教学过多地强调机械训练,教学方式封闭老套,沿袭旧习,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讲授中心,偏向专才培养。教学内容普遍与其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壁垒森严;音乐学科内各科目割断联系;对教材无机处理,课程结构远离整体优化;去情感化,僵化死板,精神窒息。教学方法强行灌输,呆板说教,练耳练口不育心。
(2)欣赏、歌唱、演奏和创作机械模仿。音乐教育创造性是得天独厚的,无论是欣赏,歌唱、演奏和谱曲创作,都具备天然的创造性,通常称之为“三度创造”。但是,在三个环节中都存在着“去创造”的弊端。音乐欣赏意向淡薄,意境肤浅,感觉萎靡,疏于审美体验,缺少共鸣。歌唱、演奏脱离本体,缺少个性,机械模仿,情感麻木。谱曲创作无视传统,崇洋媚外,迫于流俗,盲目移植。
(3)有的音乐教师观念陈旧。有的音乐教师理论缺失,重技轻理,经验至上,盲目从教,自卑慵懒,抱残守缺,敷衍塞责。轻视本学科教学,甚至轻视自我,学习松懈,得过且过,无所用心。
三、问题分析
经过一系列反思,发现问题存在的根源与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墨守陈规,无缘音乐科学的大雅之堂。音乐教育创新思维模式,是一场“范式的革命”,要求在所属学科之外引进其他因素,只有音乐教育者共同接受新模式所涵盖的全部理论、准则和方法,在心理上形成音乐教育创新思维的共同信念与实践理性,才能建模、用模、创模。而音乐教师缺少音乐教育的先进理念,音乐创新理论贫乏,音乐教育者的双足只能在音乐艺术科学的殿堂之外徘徊,使学校音乐教育处在前科学的状态。
(2)“应试教育”困扰。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有的学校无视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特殊价值,受急功近利思想干扰排斥,不重视音乐课,音乐学科在学校中多被称为“小科”“副科”。不少学校,音乐课堂一张盘;个别条件差的学校甚至是无音乐教师、无音乐教室、上课无乐器伴奏,多是模仿。义务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多以“喊破嗓子算是达到了目的”为上课效果。
改变陈旧的音乐教育模式为崭新的创新思维模式,是音乐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对妨碍音乐教育创新模式的改进建议
为建设性地贯彻落实音乐教育创新思维模式,针对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1)加强音乐教育理论学习,付诸音乐教育实践创新。音乐教育不但有丰富的学术理性,而且有严格的实践理性。音乐教育者用音乐创新理念充实头脑,是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①学习马克思主义音乐哲学理论,确立创新精神理念。音乐教育者应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音乐哲学,包括音乐存在论、音乐实践论、音乐价值论和音乐辩证法,遵循马克思“按美的规律建造”的原理,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②学习音乐教育认知科学理论,掌握思维创新机制。音乐为思维创新暨知识生成,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和开辟了蹊径。这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a.认真研究教育神经科学,认真系统地研究认知神经生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等成果;b.认真研究思维创新程序理论,通晓“符号运作”的信息重构与知识生成的“驱动程序”的关系,应用音乐学习打通知识生成与思维创新的通道;c.认真研究、自觉应用音乐变构学习模式,应用于音乐教学暨音乐“三度创造”。③阅读经典,聆听教诲。学习有益于音乐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书籍,特别是经典书籍。像柏拉图的《理想国》、黑格尔的《美学》,音乐家的一些学术专著,爱因斯坦、钱学森关于音乐教育和本人经历的论述。④加强系统科学研究,音乐教育综合化。音乐教育创新思维培养是一门复杂科学,一个系统工程,音乐科学要与系统科学“新、老三论”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音乐教育系统科学。对上述理论综合建构,融为一体,应用并不断更新音乐教育创新思维模式的思想基础,应用于音乐教育实践。
(2)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思想道德觉悟。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将一切知识献给一切人的艺术。”音乐教师是打开掌握一切知识的艺术通道,指引学习者“成为人”的领导者和导师。音乐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坚守一个信念,为教育创新思维模式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作出更大的贡献。
(3)制订音乐教师教育生涯规划。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是音乐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同时又是音乐教师集体领导力开发的工作指南。用教育生涯规划引领“育己”;确立人生发展目标,适应未来竞争;引领终身教育;克服工作倦怠。在制订规划之前,要具体分析研究来自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影响个人音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明确目标;理解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掌握规划制订的步骤和方法,切实明确我要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谁协助做、如何做等。
(4)以音乐“三度创造”为主线,倡导音乐变构学习,开展音乐生成性教学。音乐作品是有限的,而音乐创造是无限的。音乐教师首先要自己娴熟掌握“三度创造”的本领,具有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的能力,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强,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表演、创作及思考音乐的能力。要把“三度创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创造自由的思维变构条件和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思考,发挥音乐教育的最佳化功能,搞好音乐生成性教学,普及音乐创新思维方法策略,培养音乐拔尖创新人才。
①在音乐欣赏生成性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音乐欣赏中,把握音乐变构的意象、意境,从而在“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中“直观自身”(马克思语)。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说:“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学习者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与音乐作品首先要建立起精神上的交流关系,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所曾经有过的喜怒哀乐,常常为音乐作品深深地陶醉,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人作为类存在物与对象化存在得天独厚的特点,是艺术魅力的真本色。
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习者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上超越感知nB2fLGF22U3ldNUcjPajXj0aXOqtfZ02aVzKpjKDYNM=、体验、理解、把握的程度,在音乐欣赏的情感活动中,做好“心的引领”。重视培养欣赏者将音乐审美作为综合性的生理与心理的活动过程,培养自我体会美、享受美的能力,培养审美判断能力,始终伴随着对音乐作品的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判断,在欣赏过程中开拓音乐审美境界。
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自由联想和想象的天地,进入作者的创造境界之中,与音乐影视剧情同呼吸,深度地进行情感投入,与作品主题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同忧同思,体验陶醉于作品之中。在音乐欣赏中,重视音乐动机的培养,音乐感觉的培养,音乐兴趣的培养,艺术联觉的培养。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兼顾音乐美术的“密切的亲族关系”(黑格尔《美学》)。
②在音乐演唱、演奏生成性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音乐演唱、演奏是将音乐欣赏主体化或内化之后的外化。音乐演唱、演奏,对思维变构起着得天独厚的作用。下面是两则音乐变构的故事。
1980年,波兰第6届肖邦国际音乐比赛中,南斯拉夫选手波戈罗维奇加入了Rabato处理,无缘决赛。但他并不在意。在获奖者举办音乐会的同时,他也举办了自己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居然座无虚席。
一个8岁的女孩,弹一首现代俄罗斯作曲家的名曲。作曲家在曲尾标了“<”。这个学生第一次上课时弹成了“>P”。教师要求她下次按乐谱弹奏。第二次上课,她还是按“>P”弹奏。老师品味再三,尊重了她的弹法。
任何作品是注定要被修改的,总是要被表演艺术家的汹涌思绪所冲击的。它与尊重作者原作品是实质上的两回事。
③在音乐谱曲生成性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音乐变构是音乐创作的高峰冲动,这恰恰是音乐智能的体现。要揭开音乐创作神秘化的面纱,像写作一样地谱曲填词。要通过开发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音乐生态资源,进行音乐变构与创作。
据《琴操》记载,先秦的琴师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赞歌》,创作者、演唱者胡松华称是“从灵魂深处影响自己一生的真正的天籁”。这首歌最初是歌唱家哈扎布以长调和草原歌曲组合变构而成,后经胡松华进一步综合变构而蜚声影坛乐坛。
当龙年的钟声就要敲响的时候,春晚舞台上杨丽萍和王迪激越的《雀之恋》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演出后杨丽萍深有感触地说:“《雀之恋》既不是原生态的,也不是民族舞,它是创新的。”《雀之恋》舞蹈为我们带来了颠覆性的变构创新范例。
音乐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门大学问,远不是本篇论文所能解决的。不过,经过笔者长期实践,源于音乐教育实践的问题与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正在解决,通过反馈和进一步思考昭示同仁,如能起到启发引领作用,将是本人最大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曹明海.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青岛海洋
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此课题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中的弘扬与传承》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JD12DB253)成果。
作者简介:杨斯童(1980— ),女,满族,辽宁锦州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博士,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钢琴教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