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技巧

2013-12-29 00:00:00刘秀萍
成才之路 2013年4期

摘 要:教育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工作是一门智慧的艺术。年轻班主任要善于同学生相处,把握好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提高班主任威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距离美;职业学校学生;班主任工作

一直以来,对任职中班主任的我来说,有一个问题总是萦绕心头、摇摆不定——对学生的管理到底是宽好还是严好?多少距离才是管理班级的最佳距离?这“距离”当然是指师生间的相处的分寸,班级管理的宽严、师生之间关爱的深度。

一、相处的尺度

现在流行婆媳之间是一碗汤的距离最合适,那么在学生工作中,班主任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多少是适度的呢?是一脸严肃还是笑脸迎人?一出大学校门,老教师会循循善诱地对年轻老师说:“要像个老师样,在学生面前要保持威严、不苟言笑。”加之受“师道尊严”“师道至尊”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于是,年轻老师在学生面前收起活泼,藏起青春阳光的笑脸,摆上一副老学究的态势,让学生敬而远之。也有的年轻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不分你我,称兄道弟……这些都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阻碍了师生间的真诚的交流。到底怎样的教育方式是最佳的?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是最合适的?怎样的“距离”才是“恰到好处”的?文艺美学上有“距离产生美”(“间离效果”)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对于教育学,我们不妨套用一下,在与学生关系的处理中也要讲究距离,并且要使这“距离”产生美来!

“适度的‘距离’”即协调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做到“恰到好处”。一味地“严肃认真”或与学生“亲密无间”绝不是“适度”的距离,也没有摆正师生这层良师益友的关系。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渴望沟通、渴望理解,如果班主任只有严厉、冷峻,指责,天长日久,学生就会有一种反感。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职中生的时候,这种逆反情绪将更强烈,他们会事事和你争锋相对,甚至在教室动员更多的同学和你站在对立面。这样,即使你声嘶力竭,学生也不会言听计从了,当然更谈不上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了。我认为,平时要真城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像一个姐姐、像一个哥哥,和他们一起嬉戏,一起运动,不分彼此;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也许有时在这些学生面前偶尔流露出一些年轻人该有的稚气或冲动,更能收获学生的心,让学生做到心中有你。然后,再用你渊博的知识、精彩的课堂,赢得学生的崇拜。那么,在学生心理,你一定是一个威武的将军。

二、管理的宽度

“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方能出高徒”。再加上职业中学的学生自信心欠缺一些,各种活动参加均不会很积极,有畏首畏尾的现象,于是我们很多班主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班里每位学生,成天泡在班级里。每天的清卫工作,天天亲自检查,亲自督促,每期的黑板报亲自组稿、审稿甚至亲自设计,艺术节、运动会更是“奋不顾身”。他们的奉献精神、他们做事的一丝不苟,不能不说让人感动,但各项成绩却也平平。但我们有些班主任一直忙于自己的事情,远远地看着班里的学生在忙碌、在思考、在碰撞,他们到班级里去也是偶尔指点江山,但班风会渐渐变好,班里的学习成绩也会名列前列。这就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艺术了,怎么做到班级管理中“有我”与“无我”一样?要做到班级管理中的“无我”,就要充分信任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独立自主,自己追求各种生活知识,养成各种生活习惯,挖掘自身潜力。通过相互督促,相互监督,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制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的实践中让学生慢慢长大。当然,在这个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不是我们班主任凡事不管,让学生放任自流,如果这样,班级迟早会成为一盘散沙,到时候,你想再重拾江山,重振威风,将不再是容易的事。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需要我们班主任做到时时“有我”,学生一旦有反复、一旦有经过努力解决不了的难题,你要第一时间了解,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并合理地疏导、解决,培养自己的权威。

高中应是培养自制能力的最重要的阶段,职中的学生身上正是由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导致成绩不够理想。如果年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处处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做到处处“无我”的民主管理,定能加强学生自制力培养。但又要在班级管理中处处有自己的隐形的眼睛,盯着班级的动态,严格日常规范管理,制定班级“铁的纪律”,并做到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坚决贯彻落实。班主任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多谋善断,在关键时刻要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且决定了的事就一定要狠抓落实,做到“说一不二 ”。久而久之,一些纪律、条例学生就会形成习惯,做到班级管理中的“无我”。如果“无法可依”或“执法不严”,则会陷入放任自流的另一个极端。反之,教师如果时不时用自己做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不讲“民主”,凡事自己说了算,老是以强制或粗暴的方式使学生听从命令,只能使学生不满。从紧张到回避再到反抗,学生产生了极强的逆反心理,那么“距离”产生出的不是“美”而是“丑”了。为达到教育、管理学生的目的,班主任参与整个班级管理的宽度也有一个“度”。

三、师爱的深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怨无悔的,是大公无私的爱。从小开始,学生和老师就是这样来形容老师这个岗位的。于是,老师和学生都觉得老师对学生奉献无私的爱是天经地义的。每一位带着教育理想走进课堂、走进教室的老师,无疑是深爱着学生的。然而,许多时候,总能听到老师的抱怨:我们已经是那样的辛劳、那样的不计名利,甚至于在学生身上花的时间超过了自己的孩子,而学生们面对老师的苦口婆心却总是无动于衷、一幅事不关己的样子,尤其是我们这些职中的班主任,更多的是面对学生错误的反复和无所谓。其实,一切的尴尬都只因学生觉得你作为一个老师爱他爱得太深了,像妈妈一样唠叨,像爸爸一样武断和专制。在教育过程中,有的老师倾注了对学生父母一样的爱。如:学生迟到,老师一句话带过了,“今天起晚了,明天可不能这样啊”,第二天还是迟到,“你就不能早点起啊”像妈妈一样。久而久之,使本来就是家中“一把手”的独生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进一步膨胀,表现为自由散漫,任性胡为,与老师顶撞,随便说谎等等。学生有了问题,甚至有的班主任还为学生开脱,寻找借口。我们说,这些都不是师爱。这是师害,这种行为更助长了学生的骄娇二气,更助长了学生的自以为是,令学生不懂责任。

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求,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师爱则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爱,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它既有人类关心幼小、爱护稚弱、促进新生一代发展的自然朴素之情,更有对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憧憬和负责的精神。”师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师情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而在班主任工作中诠释这种爱,需要我们每位班主任老师具有爱的智慧。

师爱,表现为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和鼓励。师爱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相信和理解。师爱表现为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师爱,表现为正确处理好两极生,对学习困难生或行为困难生特殊的关爱;师爱,表现为善用激励和宽容,并严格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最具人性之美,最有艺术性的工作,要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育人、唤醒人、打动人,从而收获“心灵的对话,情感的沟通,思想的碰撞”的互动。年轻班主任,要把握好“度”,在班级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距离”一定能产生出“美”来!

参考文献:

[1]张万祥.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2]管建刚.不做教书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江苏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