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个青年教师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平行公开课能使执教者更直接而直观地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于执教者更有启发,更能促进执教者的课堂教学能力。
关键词:平行公开课;实践;比较;反思
一、概念的介绍及实施方式
本文提出了“平行公开课”的概念。其中“平行”是指两个或以上教师执教同一个课题,这样更利于执教者之间比较和反思。“公开课”是指经过反复思考和优化的具有一定展示意义的课堂。这和随堂课有差别。随堂课更强调和上一节课的联系和过渡,在环节的设计上相比公开课欠周密考虑,更趋于常态课堂,缺乏精心打造。同时,本文研讨的是平行公开课对执教者本人的促进。
平行公开课在实施方式上也有别于赛课。赛课的执教者之间是不允许互听互评的,但是平行公开课的目的不同,是一种研讨和切磋。所以,为了更好地学习,执教者之间上课时间是有交叉的,允许相互听课。
二、实践过程及比较
笔者在2011年9月13日开设了《Module 9 Unit3 National flags, colours and cultures》reading公开课。9月16日听了本市外国语学校许庆老师开设的同一课题的公开课。笔者在2011年10月25日开设了《Module 6 Unit3 Cultural differences》reading公开课,同天外国语学校刘桂岩老师也开设了同一课题的公开课。
在第一堂课的导入时,笔者用“describe our national flag”导入,学生说得很好。许老师用升国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国旗。笔者认为大家都比较熟悉,视频没有太多的必要。但许老师看完视频后说的一句话“How do you know about our national flag”,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相比笔者的反应式导入——老师问,学生答,许老师的导入更流畅自然。
在处理阅读文章上,笔者用先把握整体,再分三种国旗细节阅读方式。许老师也是这样的过程。但是笔者在处理细节上将三种都进行了细节指导。而许老师只是给了一个model,比笔者在处理上更精致。
这两节课都是探讨高三读写型阅读课。笔者是让学生用课文中的短语和词汇,来描绘奥运五环,起到了以读带练的目的,最后提升到了关于颜色的谚语。许老师设计了一段关于颜色的文章,让学生填空body part,优化introduction,最后写一段conclusion。笔者认为许老师的思路不错,但放在这个课堂上,在课文阅读——国旗介绍进行颜色的提升有点拔高了,读和写的内容不具有延续性。如果将这两堂课最后结合起来,用许老师的思路来写奥运五环,或许会更好。
在第二堂课上,笔者是让学生来表演不同的问候方式来导入课文阅读。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这个课堂中来,学生比较活跃。笔者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过渡到课堂主题“Cultural Differences”:“There are different greeting ways in different cultures. That’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Can you give more topics of cultural difference?”刘老师是自己表演问候方式,让学生猜是哪个国家的问候方式,学生也很活跃。但是她是用这样一句话来过渡的:“Why do people have different greeting ways?”学生回答:“Cultural Difference”。就一句话,看得出比笔者的设计更恰到好处。
最后的提升部分,笔者说:“Our text only tells some exampl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you introduce more examples to us?”利用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程度高,发散思维也体现较好。而刘老师因为下课铃声已响,就非常匆忙地自己总结了一下,升华主题。笔者认为这里就欠巧妙和自然。
三、平行公开课对青年教师的积极意义
两次平行公开课后,笔者对四堂课进行了比较和反思,在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1)教学能力的提高。在工作之初,笔者有一个认识误区:公开课就是演戏和作秀。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历练,对课堂的艺术性、和谐性的追求油然而生。这在公开课上能学习到。在别人的公开课上,或多或少可以学到提升课堂整体感觉的技能和技巧,此为“镜外”学习。同时,自己也在公开课上不断地尝试。开始,难免会紧张,出现了处理的材料不全面,学生参与率不高等问题。这有如学生在高考前参加很多的练兵考试,在实战中,逐渐变得成熟和大胆。在公开课中,我也逐渐学会了大气和从容,此为“镜内”学习。笔者参加两次同题异构公开课活动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曾经的困惑开始迎刃而解。这样的公开课方式让我可以从“镜内”“镜外”自如地审视自己的课堂,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因而个人觉得这种方式对教学的促进,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更为明显。自己上过课以后,再听别人来上同一堂课,就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一眼就明。自己上课只是在镜中,而听别人上课,我们就看到镜中的自己。
(2)阳光心态的转变。不愿意执教公开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怕自己的课堂不能获得他人的好评。笔者以前也有过这方面的担忧,似乎面子比其他更重要。面对他人的批评,记得有一个老教师是这样说,“坐着说话不腰疼”,是啊,站着执教的腰疼者,又能有多少“知音”。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笔者有了更多开课的机会,笔者的心态也有了转变:不再耿耿于怀公开课后的批评声,相反,会特别感激这样的金玉良言。意见和建议才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一堂好的公开课,能获得同行的认同固然可喜可贺,说明自己的尝试得到了认同。但是一堂失败的或者有失误的公开课,更能让大家(执教者和与听者)一起来研磨,这样的课带给大家的思考会更多。只要心态放平了,就会很坦然地接受褒奖或者批评。公开课上就会真实地去展示自己,同时暴露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提升自己。
玉不琢,不成器。只有在激流中打磨,始得修饰和雕琢。公开课也是一堂课,它不应该是“教学”演习,而应该是现场直播。同时,执教者要放平心态,真诚的建议比赞叹声更重要,只有不同的声音才能更好地让执教者思考和改进。公开课应该是教学研究的窗口和实验基地,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开课真正精彩。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