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3-12-29 00:00:00马兴
成才之路 2013年4期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就学科而言数学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渠道。只要教师找准切入点,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丰富的教育因素,采取创造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创新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创新注入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对新知识的探求。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可向学生提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有正方形的吗?有三角形的吗?为什么?”“那么,椭圆是没棱没角的,车轮是椭圆形的行不行呢?”学生进入深思,继而有的说:不行,如果我骑在这样的车子上就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学生的这种说法已经逼近圆的特征了。于是,老师就因势利导地提出“圆有什么特征呢?”这样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实践证明,学习需要的层次越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境,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二、启发猜想,展开想象,为创新插上翅膀

猜想就是猜测和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使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它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推断,是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启蒙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猜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猜想在数学思维这一领域中占有特殊地位,无论在课堂引入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都要为学生多创设、多提供猜想的机会。如在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猜想:异分母分数加减会是怎样的?它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引导其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习“分数基本性质”时,在学生回顾“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怎样,并追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做新的推断,以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合理想象。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在学生的猜想中发挥主导作用,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积极猜想的xNtkry03ajnSdpjnHfslm5OlSMofiucX89k5o4kdQUo=精神,使他们更有信心去想象,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信息化时代,人类面临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质疑,探索新知,点燃思维火花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新知识,一些发现乃至发明创造往往都是从这里开始的。然而,学生要能从教材中或教师讲评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向老师质疑是很不容易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如果教师能够善于利用并保护好儿童的这份天性,它将成为科学发明的动力和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生虽然好奇,但要问得出、问得好却不是一件易事。爱因斯坦曾指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学生能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正是他们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他们真正深入认识某一问题的开始。为此,教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学生形成了一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懒惰、被动的学习习惯。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教师应真心地把学生当成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发言,允许他们反问,允许他们争论,从而达到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同时,老师还要交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比如,在概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这样说?”概念中某些关键的字、词是否可以增删,换上另一个词,为什么不行?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在易混淆知识的关键处,在分析推理时间的概括处,在知识的应用和思维的发散处,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

四、创造条件、操作实验、架设思维的桥梁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认识的发展要经历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其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表象,又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动手能力的目的,为创新架起一座桥梁。比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怎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开始动脑筋,有的拿出尺子、剪刀在纸上画着、剪着、拼着……还有的同学几个围在一起,边剪、边拼、边讨论。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的做法展示给同学们,有的提出:可以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说可以画出梯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有的说我用割补的方法,把梯形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大家各抒己见,就这样梯形的面积公式就在同学们的剪剪拼拼、说说讲讲中推导出来了。由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留出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借助操作,积极思维,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了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的做法。

五、创设机会、激励评价、体验成功的欢乐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捕捉时机,适时予以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激情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课堂上,教师运用“无错原则”,解除学生精神枷锁,使每一个学生都敢于发言。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表述,理解、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鼓励帮助学生,对学生的参与活动给以激励性的评价。若学生经过努力暂时没有成功,教师投以信任的目光,一句“别泄气,你一定能成功”会给他增添无穷的力量。使他们自觉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从而体验到探索成功带来的欢乐。这不仅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甘肃省陇西县西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