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能力为首要任务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小学各年级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听说能力弱化这一弊端。如何落实朗读教学,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培养朗读
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进行能力培养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没有朗读的兴趣,即使在老师的逼迫下进行了“朗读”,那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会收到任何的朗读效果,更谈不上“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如通过开展朗读比赛、背诵课文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既能活跃学习气氛,又能培养学生进行朗读的兴趣。另外,利用课前五分钟朗读课文,也是培养朗读兴趣和提高朗读能力的好形式。学生有了朗读的兴趣,将会终生受益。
二、重视朗读指导
造成学生朗读兴趣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忽视朗读的指导。如何进行朗读指导,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进行朗读指导,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用普通话,发音准确清晰,读时流利通畅,并做到生动自然,富有情感。学生只有在明确做什么的基础上,才能知道该怎么做。②掌握朗读技巧。朗读是将文字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的活动,是朗读者的创造劳动,而非简单的念字出声。朗读要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技巧高超的朗读可以使听者怦然心动,不但可以身临其境地理解内容,而且可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非掌握丰富的技巧不可。朗读课文要注意处理好停顿、重音、速度、语气等。而这些技巧须根据人的生理、心理,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灵活运用。不同的课文要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一般的课文内容用轻松、自然的语调。如朗读《九寨沟》《田园诗情》这样的文章,用轻松、自然的语调朗读,让听者以轻松、愉快的感情进入课文内容。而气势雄壮的课文内容要读得高昂、响亮些。如朗读《天安门广场》时,始终要以高昂的语调去读,而读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悲壮凄凉的文章时,声音应较深沉压抑,速度要慢些。当然,朗读一篇课文的语气、速度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技巧的运用不是僵化的,必须根据作品的内容变化、情节的起伏而变换。只有这样,听者与读者才能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③多种形式结合。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引读、回答读、领读、分角色读、轮流读、自读等。不少教师总喜欢让全班齐读,这种朗读只是读出了“声音”,不一定读出“效果”,而选择恰当的形式适时变换,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学习《云雀的心愿》这种对话较多的文章,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和语速。朗读小云雀的说话内容,小云雀的声音应天真、活泼、清脆、甜甜的;而云雀妈妈的声音应显得温和,声音低一点,语速较小云雀慢一点,经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出小云雀和云雀妈妈不同的思想。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形式,不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心的领会。④发挥范读的作用。教师的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教师的朗读技巧。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能直接反映给学生,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产生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在范读《二泉映月》这一课时,开始我用热情、饱满的声调朗诵。同学们随着课文情节的深入而渐渐兴奋起来,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中间部分我的声音变得急促、紧张,同学们也变得严肃起来。课文读完了,学生还是静静地低着头,一动也不动。我想,他们此刻内心一定是非常激动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范读深深地感染了他们。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就会自觉主动地进行朗读,积极地投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中心的探索中去。
三、加强朗读效果检查
优化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落实朗读教学的关键。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语文考试形式的改革,不少教师已越来越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但是,怎样有效地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除了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并在平时教学中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外,加强朗读效果的检查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检查学生朗读训练的效果,必须有针对性地抽查学生背诵课后规定要背的课文或有感情地读出某些文章的段落或篇章,以检查朗读效果和促进对语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说会写的人才。小学语文教学肩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一重任,读是根本。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说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扎扎实实地抓好朗读训练,切实把朗读训练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来。
(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陆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