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的课堂是追求唯美的课堂,也是追求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
一、诗情画意课堂的导入
语文课堂始终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要阵地。课堂精彩的导入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例如:《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诗为媒,通过配乐朗读、简笔画、贴小树、续编儿歌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创设诗情画意教学情境,营造诗情画意课堂,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领略春天的美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们一直都处在兴奋与惊喜中,课堂上有琅琅的读书声,有美妙的乐曲声,有发自内心的欢呼声;音乐、手工、简笔画自然融合一体,学生们学得轻松,玩得快乐。诗情画意的文本,诗情画意的情境,营造了诗情画意的课堂,将学生带进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间,真实感受到了诗情画意的无穷魅力。
二、诗情画意课堂的过渡
几乎所有成功的课,都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搭梯”艺术,即善于设计精致的课堂过渡语。
我们知道:《白鹭》是郭沫若以满怀赞美和欣赏的笔调写下的一篇精美典雅的散文,读来琅琅上口,诗情画意,真有美不胜收之感,全文可用三幅图来概括:白鹭垂钓图、白鹭眺望图、白鹭晚飞图,整篇文章形美、意美、情美,美在白鹭的大小适宜、色彩和谐;美在文中有画、画中有诗。6~8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几幅优美的画面?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再来欣赏白鹭这首精巧的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画卷。层次更高一点的“过渡”,是“课中小结”。也就是先“打住”,再“小结”,然后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打住”,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调控手段。它指的是课堂教学在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中止这一学习任务,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向下一学习任务过渡。人们很少将“课中小结”作为教学过渡的手段。也就是说,假设学生在某一个学习环节中进行了充分讨论,假设这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教师也只是简单地表示“过渡”,而不去对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进行小结。一般来讲,我们都是用“语言”表述来“过渡”的,有些过渡语可能还组织得相当漂亮。但我想,我们还可以创新更多的新颖的“过渡”形式,来美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例如:《二泉映月》一文我们可以用“欣赏画面式”的“过渡”方法:“过渡”的形式就是欣赏式的。第一步:录音朗读。(过渡:穿插画面欣赏)第二步:欣赏品析。(过渡:穿插乐声欣赏。)第三步:理解感悟。(过渡:穿插画面欣赏)贯穿了全文的学习。阿炳站立在中秋夜的二泉池畔旁,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用一把二胡倾诉着积沉已久的情怀。这样一来,诗情画意的过渡效果就出来了。
三、诗情画意课堂的终结
课之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之结尾可以概括总结,浓缩精华,提纲挈领,构建知识系统;可以利用一节课所有的积淀,蓄势成新的高潮,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强化成深刻的记忆,形成绕梁余音;但我们更可以增添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诗情画意的效果。
例如:《我的母亲》一文,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由此,我想到了孟郊的一句话——生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结束讲课,紧扣全文,中心突出。在文章结尾处,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的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达到“意境高远”之境界。
又如:我们学习《七律·长征》这篇文章收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在配乐朗诵中想象画面的教学环节。在音乐的激发下,大家若有所思,每个人都写出了长征途中,红军历尽艰险爬雪山、过草地、渡寒桥的其中场景,感受了红军英勇的美。这就让我们的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感悟到了语文的美,并且还把这种美用如此感性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在激昂的音乐声中想象一下你感受最深的画面。这样我们的课堂就更增添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诗情画意的效果。 在诗情画意中畅游,让我们的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语文的美,语文课的诗情画意。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