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服装专题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培养服装人才

2013-12-29 00:00:00文丽
成才之路 2013年4期

摘 要:教师要从服装专题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服装专题设计课程的改革实践,特别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不同任务承担、企业角色承担、缩比例手缝工艺成品制作改革,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加强学生多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同时促进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服装设计;课程;改革教学

服装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融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一体,从设计思维的萌芽到服装结构的制定,再到缝制加工后流通市场继而被消费者接纳,这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在当前的服装教学中,国内大部分中职服装专业课程之间的设置是独立的,各门课程建立分水岭、独自为政,导致学生学习内容不系统,难以将课程之间知识内容进行转换、互通。比如服装设计课程中学生只重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强调灵感的来源,而作品的实用功能和构思表述却显空白,忽略内涵设计服装无法实现;有些学生结构制图非常工整,但审美能力则一塌糊涂。这种课程的独立教学现状和学生偏科现象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能否通过自己所授课程的教学来减轻这种状况,是每一位专业教师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理清服装专题设计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服装专题设计课是服装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该课程知识点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经济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知识有密切关联,这就要求服装设计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美学修养。对于服装专题设计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服装款式设计或服装效果设计;在设计的初始,由于灵感的触发设计师的头脑会有由某一花色或材质的面料所形成的一定样式的服装,甚至连同人体的整体着装形象,并以效果图的方式进行记录。但设计的具体实现以及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必须到结构设计图中去验证。服装结构设计图是将款式设计具体化、精确化和数据化的工作,它是将设计师头脑中形成的形象进行一次立体转平面的成型过程,将虚构的设想用平面形态的二维图形来绘制。服装工艺则是将二维图形转化为服装裁片,通过制作后穿着在模特身上再一次进行三维立体的展现。由此可见,有了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才能使服装设计的方案得以实现。服装设计把握的是服装的宏观效果,而结构设计把握的是服装的具体关系。前者是艺术的,审美的呈现,后两者则是科学性与技术性的体现;设计是灵魂,结构是关键,在教学中都不可偏废。

二、多方位着手服装专题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本课程在笔者学校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4课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依赖教材,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每一或两周讲解一个专题,学生则主要以收集资料进行修改或创新效果图设计为主。7612494d1f156e953545cc869e8c631653505ea27d8b33c476ef32ddf7381711当前市面上服装专题设计教材很多,内容主要以创意设计和成衣设计两大类为主,不过每一个内容牵涉的章节很多,学生学习以后收效较少。考虑到学生学习效果、结构和工艺课程所授内容以及学生就业方向等,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采用以教材为参考,精简教学内容形成项目。在专题设计课程教学中选择以女装设计和研制为主,将课程分为5个项目:创意设计——礼服,成衣设计——职业休闲装、生活装、运动休闲装、牛仔装,通过重新编选教学内容力求与结构、工艺教学同步。

(2)改革教学目标。精简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每次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清晰知道,本次教学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是什么,并确定一个详细的教学目标。对于中职学生的教学目标确立应该不单纯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该有别于大学的设计性思维培养,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包括企业非常看重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让学生在每一个内容的学习中同时获取系统的专业技能,真正体会自己的设计作品能否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在获取设计专业技能同时增进结构和工艺的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改革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依照教学惯性进行系统理论知识讲授,封闭式地开展练习。简单生硬的教学环节,无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专业知识,甚至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生搬硬套、按部就班的习惯,在真正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操作中反而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两个环节的对接。借鉴德国的专业教学法,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程的每一个内容定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从搜索资料——确定构思——分组设计——绘制纸样——裁剪面料——缝合裁片——展示作品整个环节完成。在每个项目中,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也通过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进行了一次设计、结构、工艺课程知识的转换联系,明确自己所设计的作品可以转化为真实的成品,而增强自信。为了使每一个项目发挥学习的最大效率,在各个教学环节笔者又进行了如下新的尝试。

①多形式分组。在教学环节,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分组要考虑许多综合的因素,如学生的专业成绩,男女学生的比例,学生的性格差异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一次新的分组,分组采用抽签分组、自由组合、教师搭配组合等不同的形式。多形式的组合既可满足学生自我组合的愿望,又可以达到教师预期的合理搭配效果,可使学生不感枯燥,充满新鲜和趣味感,增强专业学习兴趣。

②企业角色的承担。每个项目小组由4~6人组成,按照企业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确定一个主要的角色,如设计部、纸样部、车间部、质检部、展销部。在小组合作中,当轮到某个环节的时候,该成员负担主要指挥和协调作用,这样可以避免个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逃避、偷懒的现象产生,也可通过该形式培养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

③不同专业任务类型的承担。小组确定之后,教师布置项目任务。第一次任务,一般由教师提供不同类型的分类方法,各小组通过自选和抽签确定不同的任务进行完成。如设计生活装,可以选择从风格来分类,不同小组设计不同风格的服装。而后期的每一次项目任务,则先由各小组找出不同类型,再组合任务类型,进行交换任务的方式,完成项目。这样每次项目可以设计和研制不同或多种服装类型,最后通过每一小组的汇报,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则可以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④缩比例制版、手缝工艺的成品制作。专题设计课程虽然要考虑设计与结构、工艺的联系,但又不能以结构和工艺为主,否则就违背了课程的主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缩比例的方式,让学生将设计的作品用缩小的比例、制版,并用手缝的方式制作出成品。这样既不和工艺课程、实训场所冲突,也可快速看到设计的效果,使学生清晰了解制作后的成品和设计出入在哪里,并能及时修改设计作品和服装成品。

⑤重视评价过程,收获学习成果。制作的过程教师必须不断参与,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建议和帮助,这也要求设计课程教师全面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学生成品完成之后,要求利用多媒体或海报的形式,让各小组展销部负责人对本小组的作品进行汇报,主要讲述运用了哪些专业知识,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进行解决,哪些问题解决的不是很完善等。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各小组分享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可以从该小组的汇报中学到本小组没有学到的知识,这个过程时间一定要给予充分。同时通过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之间互评方式,肯定学生学习的成果,并提炼总结课程重点专业知识。

服装专业的教学,无论是服装款式设计,还是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工艺,如果各门课程完全独立教学,将会使学习缺乏知识的系统性,也会使学生就业出现局限性,学生一旦走入工作岗位将无所适从。同时教学过程中如果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训练满足上岗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带着狭隘的职业技能走向社会而适应不了社会。对于现代教学,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多方面发展学生,这样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才有韧劲和后劲,也将不会面临结构性的失业。

参考文献:

[1]周萍.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技师学报,2001(1).

[2]吴国智.项目教学在服装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

索,2012(7).

(广东省肇庆市工程技术学校、肇庆市农业学校,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2011级艺术设计学在职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