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创新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创新的特征和意义
一、教育创新的特征
王传旭、杨春鼎在所著的《教育思维学》中提出,依据现代教育的特征,可将教育创新的特征归纳为以下五点。
1. 教育创新的社会化
从教育创新与社会的关系看,教育日益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加深,二是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普遍与直接。现代生产已经由过去的“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为“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科学技术与知识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而其中人的素质如何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育水平如何,能否适应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教育的发展就成了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现代社会中,教育已不再是学校等专门教育机构的事业,而成为全社会的事业,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现代社会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教育社会”。
2. 教育创新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教育的方方面面也开始迈向现代化。这里且不说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只从培养人的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教育创新在本质上是一个培养人的活动和过程,对于现代社会的“现代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们进行了广泛研究。总的说来,现在普遍强调“现代人”应该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其知识结构要有更大的应变性,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更新;要具有开放的头脑、创新的意识,充分的自信、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教育创新内容的现代化,体现在课程内容和体系结构上。在内容上,删去了与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陈旧内容,将当代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成果补充到课程中来。
教育创新在方法上,更加注重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将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的“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以及师生“情感互动”的三位一体过程。
3. 教育创新的开放化
过去,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各自固守着自己的传统。比如:普通学校主要是为升学作准备,而职业学校主要是为了就业作准备。如今明确的界限为相互的开放所替代,普通学校职业化和职业学校普通化,已经成为当今中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这种趋势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学校类型界限的模糊化,而是代表着当今学校教育已经走出了自我封闭的怪圈,面向社会的需求,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4. 教育创新的超前化
教育创新超前是指教育走在人与社会发展的前列,引导人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投资的超前,二是教育目标超前。
从教育投资看,现代社会将教育不仅仅看成是社会公益性的投资,更看成是社会生产性投资,并且认为对教育的投资比对物的投资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从教育目标上看,现代教育注重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就把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向了未来世纪,开始对现行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批评,认为现有的教育都是为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教育的目标应该面向未来。
5. 教育创新的智能化
教育创新要使受教育者智能结构多元化,智能结构多元化就化解了教育的“分数化”,使学生智、德、体、美、乐等全面发展。这样的人才,便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教育创新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思想,而且还在由他创办的育才学校内推广,不愧为我国教育创新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但由于科学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他的思想当时要得到发展和推广是很困难的。陶行知的教育创新作为其生活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十分重要,但现代教育创新并不是从陶行知那里发展而来,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现代教育创新是一种新教育,比之于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创造教有”更具科学性和理论性。在我国,现代教育创新的兴起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越发展,越需要开发“人的资源”。今天,人们对“人的资源”,已不再仅仅看做人的体力或劳动力,而是把它看做智力和创造力。所以,在人力资源中,智力、创造力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有人说,现在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也就是教育的竞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这从一个侧面提出了实施教育创新的要求。此外,科技革命本身的特点,如知识爆炸、知识更新的加剧以及未来生产和生活的信息化等,也都决定了教育要把培养各种能力,尤其是创造力放在首位,而把传授知识看做基础和手段。
2. 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要建设小康社会,就需要大批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如果不进行教育改革,不推广和普及教育创新,我们的教育就会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发展,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现有教育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十分需要推广创新教育。一个民族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如果不调动起全民族和全体人民的创造力,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教育创新,需要通过教育创新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3.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的过程,它牵涉到整个社会结构、行为模式、价值系统和人际关系的基本改变。比如,我国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就涌现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趋势。因此,个人如何适应这种社会变迁就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国家提出人要全面发展,要求人必须有知识,有智慧,有创造头脑。
4. 教育改革的需要
就我国目前教育状况来看,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比较高的,但创造力比较差,“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普遍。根据对我国留美人员调查,我国学生在校成绩不比美国学生差,但毕业后的创造性,除少数几个尖子外明显不够。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为例,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已有一百多人获奖,超过了得奖人数的一半。温元凯教授认为,我国长期从幼教到高教不注重教育创新,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一条重要的措施就是摆脱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在教学制度和方式上来一个大尺度的革新。现代教育创新学的发展,为这个革新提供了可靠保证。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创新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并代表了改革的方向。这样,我国的教育创新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应运而生,已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经受着检验,在开拓中前行。
第三节 时代召唤创新、创业、创优人才
一、培养“三创”人才
2008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仲祖文同志一篇培养造就“三创”人才的短评,全文如下:
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号召,努力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5月4日,中央领导同志在与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代表座谈时强调,广大青年要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勇做创新先锋。最近一段时间,新闻媒体集中报道了“光伏产业领军人”施正荣、“工人教授”窦铁成、江苏无锡引进创业人才等一批先进典型。这些都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息:在当代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造就千百万创新、创业、创优人才。
创新人才,就是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袁隆平、吴文俊、王选等那样,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攻坚克难,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掌握核心技术勇攀科技高峰。创业人才,就是像创办高科技快速成长型企业的施正荣、邓中翰等那样,敏锐把握市场需求,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创优人才,就是像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许振超、李斌、窦铁成等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一流的成绩。创新、创业、创优“三创”人才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以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己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刻苦钻研,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各自工作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可宝贵的资源。
培养造就“三创”人才,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倡导人人作贡献、人人都成才。要破除“三创”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障碍,为他们搭建实践平台,就像窦铁成说的那样,为他们“提供长本事的好机会”。要保护“三创”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热情,像无锡市那样,引进人才创办企业,“成立之初做保姆、发展之中做导师、成熟之后做保安”,营造尊重创新、崇尚创业、支持创优的良好氛围。
伟大事业召唤“三创”人才,“三创”人才服务伟大事业。愿各行各业涌现出更多的“三创”人才,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愿广大“三创”人才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勤于455bc643c6f42d9616aef4e5b9dc74db创优,不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二、培养拔尖人才的北大“元培计划”
《人民日报》2011年9月14日报道了北大“元培计划”,志在培养拔尖人才。文章说:这是一项被誉为“北京大学教学改革一面旗帜”的教育革新,这是一项伴随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号角吹响而推进的教育革新,这是一项承载了当代教育家培养中国拔尖人才之决心的教育革新。
这就是北京大学“元培计划”。
“元”,《尔雅》中意为“始也”。“元培”,“培养人才之起始”。取“元培”之名,既有“开端”之意,又寓意了对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敬意和对北大精神的传承。
从2001年到2011年,北大元培,躬耕十载。
十年实践,十年检验。十年探索,十年征程。
该报道的三大标题是:一是观期会通、造就通才,二是广泛涉猎、导师培养,三是反复论证、砥砺前行。报道的结语是:十年砥砺前行,十年喜悦收获。
回首之时,我们发现,北大元培承载的不仅仅是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重任,更承载了中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十年探索实践,十年期待憧憬。
未来的路还很长,元培学院院长许崇任如此说,我们期待在未来,“手工”打造一个个精品,而不是成规模的标准件。人才是在适宜的环境中冒出来的,那么,就让元培成为一个人才成长的孵化器吧。
这是北京大学培养拔尖人才的可贵探索,大胆试验;这是北京大学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突破性实践。可以设想,类似这样的实践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