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盛夏极端高温天气频繁,但夏去还会来,而类似于这个夏天里发生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希望永远不要再来!
6月7日,厦门人陈水总出现在厦门BRT公交集美大桥南站,登上车牌号为闽DY7396的公交车。10多分钟后,该公交因人为纵火引发爆炸,造成48人死亡、37人受伤。犯罪嫌疑人陈水总在大火中死亡。
7月20日,33岁的冀中星在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引爆了自制爆炸装置,炸断了自己的左手手臂,造成机场混乱。最终,冀中星因涉嫌爆炸罪被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
对极端暴力事件,每个人都有理由感到不安:采取极端暴力行动的个人选择在公共场所对无辜者下毒手,也就是说,每个公共场所都可能成为“事发地点”,每个人都可能变成“受害者”。
何以至此?据媒体报道,自称年满60岁的陈水总多年以来生活困窘,因为户口本和身份证上的年龄错填而无法办理退养手续,多方求告无门,最终给妻女留下“绝笔书”,走上不归路。陈水总上了BRT后来回几趟,最后挑了一趟满员车。
1979年出生的冀中星曾在广东打工,因受到不公正对待,上访多年。目击者称,冀中星先在机场散发了反映个人诉求的宣传单,又在引爆炸弹前反复对周围人喊“快躲开”。
要“同归于尽”还是“表达诉求”,完全在行动人一念之间。需要声明的是,不论个人冤屈、公权力失范还是制度缺陷,都不足以成为践踏法律和他人性命的理由。犯罪嫌疑人触犯法律,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必须受到制裁。
事发之后,相关方面的安检措施迅速升级。想必有许多人清醒地意识到,在社会戾气生成、膨胀、爆发的过程中,公共场所安检作为最后一道防护措施,能做的实在太少。
据媒体报道,陈水总一家10口住在28平方的房子。1980年代从乡下回城后始终没有被安排工作,自谋出路直至1994年娶妻生女,后摆摊卖麻糍、汤圆等,多次被取缔。最近几年靠打零工度日。为了户口、低保和房屋产权的事到处奔走,是当地的“老上访户”。
2005年6月,冀中星在东莞驾驶摩托三轮拉客时与新塘村治安队队员发生冲突,导致下肢瘫痪,丧失劳动能力。他向东莞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判其败诉。冀中星上诉,2008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维持原判。东莞厚街镇公安分局给冀中星10万元,冀中星签订保证书,保证今后不再上访。事实上,10万元远不足以改善冀中星的病情和生活,其后多年,他仍持续上访,冀中星老家山东鄄城县的官员曾对媒体表示:“东莞那边如能及时化解矛盾,就不会有今天。”
在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之前,改变事件走向的机会不是没有。几乎所有演化成此类公共事件的案例都有一个漫长的酝酿、发酵过程。国家制度设计框架中的司法救济、信访救济、社会救济如果适时介入,很有可能影响、改变当事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阻止事态恶化。
没有及时解决的小矛盾往往引发下一个矛盾,最终纠结成“说不清理不清”的线团。在救济途径都走不通的情况下,好像是嗓门越大,吸引的注意力越多,越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任何时候,诉诸法律都应该是矛盾纠纷解决和救济的首选途径。有关部门应尽量把矛盾纠纷解决模式向法律途径引导,同时提升法律的权威性、司法的公正性和法律救济的效率。
除此之外,有必要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和调整社会心理状态。各级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和民间组织应该广开调解和救济之门,让公众有合理的表达、申理渠道,必要时应进行心理疏导。
在参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作为民意机关的地方人大有天然优势。人大可以通过立法、监督、质询等各项工作,引导群众合理、有序表达诉求,监督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群众申诉请求。
上海市人大“开门立法”制定5年立法规划的做法就是很好的尝试。人大在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立法评估时,发现许多市民对上海的立法工作发表了情绪化的、言语激烈的“吐槽”,这些内容虽然与专业立法工作毫不相关,却仍然被市人大收录,有关负责人表示,“‘吐槽’背后有值得分析的信息,比如一些合理的诉求,对此人大应当及时发现,早作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