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跟踪监督求解养老难题

2013-12-29 00:00:00孙桂明
上海人大月刊 2013年9期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松江区户籍人口59.5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13.3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2.5%,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态势日益凸显。松江区人大常委会在去年开展老龄工作专项监督的基础上,今年又加强跟踪监督,进一步发现问题并寻求对策。

公共资源供不应求。目前,松江区原住民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达到1:2.41(59.5万:143.4万),人口倒挂情况在全市最为突出。在松江的外省市人口、市区户籍人口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而在现行财税体制下,养老资源配置仍以户籍人口为基数,导致松江区域养老公共资源供给捉襟见肘。调研组建议市级层面应将来沪人口养老列入议事日程,及时及早地对有关法规政策作前瞻性设计,努力构建适应上海特点的养老保障体系。

大型居住社区配套不足。以松江泗泾新凯家园大型居住社区为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没有按标准设计,导致配套建设无法到位,后续保障和管理机制也未明确。调研组建议,应严格按照每百名老年人设置3张养老床位、每个居委会建设1家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每4万人口设置1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1个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标准配置大型居住社区养老设施,并建立市级层面或人口导出地“费随事转、财随人走”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后续管理服务机制,尤其是新建住宅小区应严格按标准配建社区居家养老的各项设施。

民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滞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失能老人被托养到民办护理院,而现有政策规定民办护理院不享受养老床位财政补贴,收费不能完全市场化,造成“需求、供给、价格”的死结,使民办护理院陷入“收住老人越多、亏损越大”的尴尬处境。与此同时,民办养老院收费高于公办养老院、看病费用不能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系统结算等问题,也导致民办与公办养老院床位“冷热不均”。调研组建议,一是民办护理院应享有与养老院同等床位政府补贴待遇,鼓励民营企业把老龄事业作为朝阳产业来打造;二是依据民办养老机构服务档次,建立个性化服务、市场化运营、差异化收费模式,并按床位数给予房租、水、电、燃气等日常运营政府补贴;三是对收住本市户籍失能老人,每人每月由市财政统筹给予生活补助,减轻老人家庭经济负担;四是将农保老人在养老院内医疗费用,统一纳入医保系统结算。同时,鉴于老人对医疗资源的特别依赖程度,街镇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应覆盖养老机构,主动及时为老人提供服务。

老人受伤和欠费的处理法规有待健全。在养老机构里,老人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家属一般不会考虑老人自身原因,而是把全部责任推给养老机构,有时甚至对簿公堂。另外养老费欠缴问题也时有发生。调研组建议尽快出台《养老机构人员意外伤害的处理办法》,创新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意外险的设计,同时对欠费问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解决途径。

郊区老城区域养老设施扩建用地空间受限。调研组建议在探索差别化用地政策,优先安排养老保障服务设施用地指标的同时,通过利用现状挖潜、将部分保障房转化、其他设施改建、建设老年公寓等多种途径,破解老城区老龄事业发展受土地资源限制的难题。

郊区公办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匮乏。当前,郊区公办养老福利院内设卫生所与公办医院职责基本相同,但医护人员工资福利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养老福利院没有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加上老人护理工作特殊,压力大、任务重,造成留人难招工难,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调研组建议制定参照公办医院医护人员工资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优化工资结构,提高福利待遇。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