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随着世界政党政治环境变化和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面临诸多挑战,这是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客观根据和内在要求。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奠定的基础和条件,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需要自觉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政党自身建设,坚持正确方针原则、完善运行机制,发挥和拓展功能、完善和优化结构,培育民主和谐氛围、增强社会影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3-0003-09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当然,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也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面临的挑战和自身存在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既反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也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要正视这一政党制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世界政党政治环境变化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挑战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世界政党政治形势也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苏东”剧变以后,先是多党制浪潮席卷全球,东欧、独联体一些国家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纷纷改行多党制;亚洲、拉美和非洲许多国家不断产生新的政党组织。但是,一些国家政党制度“西方化”之后,并没有带来人们所希望的社会稳定与繁荣,不少国家还陷入混乱和纷争。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对西方政党制度尤其多党制进行反思和调整,谋求建立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政党制度。随着多党制浪潮日渐停息,世界范围内政党政治的多样化趋势日益凸现。在许多发达国家,一些传统大党特别是执政党的力量进一步削弱,政党格局趋于分散化,出现了多党共存共治的新局面。拉美竞争性政党体制初具规模。许多国家已初步形成多样化的政党体制和政党政治新格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各国政党都展开了争取中间阶层和群众支持的激烈较量,不少政党将自己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向中间阶层倾斜,有些政党包括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出现了中间化、平民化和全民化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执政党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和主张,扩大政党纲领和政策的包容性,综合协调更多社会群体的利益,为赢得选举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协调社会矛盾、提高执政能力成了各国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的首要任务,这也成为其取得社会认同的关键和基础。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各国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明显增多,世界政党政治的区域化、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政党政治在经济、文化活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由于国际局势仍然十分复杂,民族问题、地区冲突、强权政治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等都在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态势,各国各地区都力图在多样化和多元性的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中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民族性特征和多样性元素,各国政党特别是执政党也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努力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政党制度,使其符合本国或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合法性资源。“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体制内求得生存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政党政治的主流。”[1]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受来自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领域渗透的压力。一些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旗号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攻击和诋毁中国的政党制度,企图在中国推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这对我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构成了直接威胁。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互动更加频繁,信息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使西方话语权进一步放大,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传播更加便捷有力,西方的政党竞争、国家大选也通过媒体一次次诱惑和冲击着中国人敏感的神经。
(二)中国社会转型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产生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即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时期,这个过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发达国家社会转型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利益分化、价值冲突、信仰迷失、行为失范等现象几乎不可避免,而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层面的转变必然会对一个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运行及居于政治结构中心位置的政党制度产生深刻影响。
首先,经济转型、社会分化对政党制度产生影响。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益主体也日益多元和分散,社会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极为明显,社会阶层的分化组合十分复杂,社会各阶层对自身利益的表达和诉求异常激烈。与此同时,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的案件在一些党政干部中不断发生,加之失业、就业难、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生态破坏等问题频发,社会不稳定性因素日益增多。所有这些,对政党及政党制度的功能作用尤其是社会调控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能否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能否继续带领人民深化改革开放并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能否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能否灵敏、正确地综合和表达社会转型中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和政治诉求,参政党能否积极主动地加强政党自身建设并提高制度化建设的水平,能否不断加强与所联系或代表的群众团体或社会组织的联系并努力与执政党一起建立畅通的政治参与渠道、有效保证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和政治诉求,这既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也检验着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和存在价值,已成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重大课题。
其次,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政党制度产生影响。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民间组织不断发展,已成为政治沟通的重要载体和力量。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社会组织46.2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5.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0.4万个,基金会2614个[2]。民间组织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传统的政治系统带来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政党的生存空间。各类民间组织参与政治的热情和利益表达的意愿十分明显,有些民间组织特别是行业性社团甚至有发展成利益集团的趋势,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表达和利益整合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
再次,社会思想文化多样化对政党制度产生影响。经济社会转型促进了社会思想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而在多元价值取向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相互激荡,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断遭到冲击甚至被削弱。与此同时,社会个体对于政治现实和社会现象的评价带有更多的个性化、现实化或理想化的倾向。这不仅对中国政党制度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形成冲击,而且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在改进领导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和增强政党权威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和探索创新,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性、合理性和优越性做出更充分更有说服力的阐释,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要继续坚持和强化。
最后,新型媒体的不断发展对政党制度产生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具有即时同步、全球化、互动性、广容性、多元化、跨媒体、重复使用等特征的网络媒体迅速发展,这种政治沟通和社会监督提供了快捷、方便、有效的载体平台和技术手段,同时也增加了社会思想整合的难度。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弊端不断显现,非法传播诋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党制度以及宣传色情、暴力及腐朽生活方式的各类信息充斥网络,这极易形成对广大民众的误导,对党的形象和执政地位构成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辨别是非、判断正误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驾驭新型媒体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各种社会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能力,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才能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一制度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但也必须看到,这一政党制度在运行和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法制化程度有待于提高。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共十三大以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明确提出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任务,中发[1989]14号文件和[2005]5号文件更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化建设进程中的两个里程碑。尽管如此,我国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体内容的规定几乎还停留于党的政策和政协文件层面,法律还没有参与到规范这一制度的过程中来。我国宪法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规定是原则性的,还缺乏对这一制度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
二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还存在虚化、形式化问题。虽然宪法和党的文件等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作了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党政部门和民主党派的对口联系存在虚化现象,在一些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上没能真正发挥民主协商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功能显得格外薄弱。相互监督特别是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仍然是我国政党制度运行中极为薄弱的环节,这极大限制了中国政党制度特点与优势的发挥,甚至“与这一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初衷相距甚远,严重影响了我国政党制度和参政党甚至执政党的国际形象”[3]。
三是民主党派的发展缺少活力、政党建设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发展缓慢、成员老化问题严重,吸纳新的社会阶层、培养新成员的步伐和力度赶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导致政党建设出现趋同化、形式化现象,有些民主党派原有的政党特色、政治魅力和政治功能逐渐淡化,竞争能力降低,活力匮乏。一些民主党派的组织职能定位、职能发挥不到位,在教育党员、开展活动、联系社会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某些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不强,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功能需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由于法制化水平不高等原因,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有的政治功能并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功能拓展的深度和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属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国政治体系的框架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这一地位也决定了这一政党制度应该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都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看这一政党制度在各个领域所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很不充分。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完善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现实基础和条件。经过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实践,我们不仅在坚持和完善这一政党制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为这一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条件。
(一)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普遍形式,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4](P693),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使然。
社会主义改革既有与其他社会改革共同的一般原因,又有其特殊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以往的社会不同:在以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中,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先产生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而后代表新经济关系的阶级起而革命,夺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则是先夺取政权,而后依靠政权的力量改造旧经济,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在这里,一方面,上层建筑的力量、主体的能动性发生着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新建立起来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具体制度“根本没有什么早经试验合格的东西”[5](P448),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既创造社会主义新形式,又不断检验这些形式并纠正不适当的形式、坚持和发展正确的形式,为进一步的前进探索新的形式。社会主义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中才能建立起来,也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中才能完善和发展。这里包含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是其根本途径[6]。
政党制度属于基本政治制度范畴。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同其他基本政治制度一样,不可能在其形成和确立之初就非常完善、一成不变,必然需要一个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政治体制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当然也是政党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二)市场经济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7](P257)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政治发展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8](P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高速通道,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旺盛的生机与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大幅提升,社会保障和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强力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力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给民主以积极的推动和影响,两者往往呈正向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消解了宗法关系、隶属关系和狭隘的地域观念,彰显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使自由、平等、人权、公共责任、法制意识等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公共意识和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得到不断培养,民主的价值和原则得到肯定,这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利益格局的变化、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的确立,市场经济对现代政府制度、民主和法制、公共原则的追求等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推动。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市民社会逐渐成熟,而市民社会的成熟、公民文化的发展是民主政治良性运行的重要社会基础,也是多党合作、协商民主的有力支撑。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获得了强大动力。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既成就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也使新的经济体、新的利益关系、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政党政治和政党活动客观上需要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并强化社会整合功能、提高社会整合能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需要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包容性和容纳力,以更好地体现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满足更多社会阶层发展的需求,这些为中国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提供了现实需要和强大动力。
(三)民主发展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政治环境
民主政治通过政党、政党制度和政党政治来实现,这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特征。然而,现代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的发展离不开民主政治的发展,否则政党和政党制度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依据。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目的和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代表并整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提供广泛的参与途径和渠道。因此,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本身就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在价值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也会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全党对“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形成了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新理念。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通过修改和完善党内法规提高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加强党内监督,采取不断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措施提高党内民主水平,这对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是中国政党制度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贯彻“十六字方针”的生动体现,党际间的协商民主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成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得以沟通与带动的桥梁和枢纽,党际民主得以实现的重要场所和途径——人民政协的作用得到不断加强。在党内民主和党际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理论、制度和实践上不断创新和完善,从根本上推动了人民民主的发展。另一方面,民主选举、民主推荐、听证制度、评议制度、票决制度、反馈制度以及竞争上岗、公开竞选等具体民主形式和操作方法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为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科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公民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和以人为本等民主精神逐步深入人心,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获得了越来越有力的主体性支撑。
(四)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江泽民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8](P10)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自觉坚持以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不断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及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形成了系统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理论指导。
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不断推动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创新中。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的实践就会前进一层;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的实践每推进一层,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创新就会再前进一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正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交互发展中不断完善与发展起来的。
(五)政策完善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有关制度和政策,既提高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水平,也为增强这一制度的适应性和应变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
中发[1989]14号文件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历史经验,系统规范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内容和参政方式,为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提供了政治保证和政策指导。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序言部分增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这标志着该制度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正式被国家宪法确认,获得了法律上的重要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中共中央通过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在2005年和2006年先后制定了中发[2005]5号文件和中发[2006]5号文件。两个“5号文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则、内容、形式、程序和机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科学规范,对于推进新时期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里程碑意义。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理论的创新和政策的实践是一个相互推动、共同促进的过程,多党合作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必然带来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的深入又必然推动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形成了理论创新和政策实践良性互动又不断发展的局面。”[9]
(六)党际和谐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党际和谐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点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源自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也植根于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土壤。”[10]这种特有的政治文化包含着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良性互动的深刻含义,渗透着党际和谐的精神内涵。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对党际和谐具有内在的要求,没有党际关系的和谐不可能有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难以存在和发展。中国政党制度是在和谐共存的文化思想氛围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谐共处的背景下建构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立与良好运行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政党文化中关于平等合作和民主协商的内容,成为中国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的制度保证。党际和谐既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文化体现和显著特征,也是其完善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内在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坚守原则、各尽其职,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不断优化党际合作的模式,不断完善协商合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水平,使得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更加健全、程序更加规范、绩效不断提高。
党际关系的和谐,一方面使得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消解了政党之间相互倾轧、对抗冲突给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完善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面临的挑战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客观根据和内在要求;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完善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要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中进行深入探索。
(一)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政党自身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政党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改革需要创新,创新也离不开改革,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从根本上说,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中国政治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系统总结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其中最根本的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法制化。党和国家已明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宪法应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进而在党的政策、规范基础上用法律形式明确政党含义,划清政党与其他社会团体的界限,明确各政党的工作程序、机构设置、经费来源及其使用限度,明确各政党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相互关系,明确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参政党的参政方式,明确政治协商会议的法律地位,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和推进[1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也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决定其自身建设水平在中国政治运行包括政党政治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首先要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来考虑,只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才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着眼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并落实和体现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上。为此,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机制,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职能;要善于通过广泛深入的协商和讨论,使党的主张成为各民主党派的共识;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独立自主地处理内部事务,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
民主党派是中国政党政治的重要力量,也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主体,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没有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推动同样难以取得成功。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发[1989]14号、[2005]5号等重要文件精神,不断加大对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支持力度,切实帮助民主党派解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改善民主党派的工作环境,进一步解决活动场所、经费、设施等方面的困难,使民主党派能够更好地组织活动、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尤其是各级领导成员必须牢牢把握民主和团结这两大主题,不断增强责任意识、职能意识和发展意识,结合自身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特点和优良传统,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参政议政、合作共事、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各民主党派组织要不断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巩固和扩大自己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增强对广大成员尤其是新生力量的思想教育、组织管理和能力培养,增强广大成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利益表达、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探寻更多更好的实现自我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二)坚持正确方针原则,完善运行机制
坚持正确的方针原则是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前提,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首先必须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十六字方针”表明中共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真诚愿望和决心,也表明多党合作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12]。邓小平对这一方针给予充分肯定,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一切爱国的党外朋友们的合作。”[13](P250)此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一再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必须继续坚持这一方针。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些重要政治准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些重要政治准则,必须认真坚持和遵循。”[14](P673)这主要包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些政治准则既是对我国长期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提供了根本的政治规范和原则。
良好的制度设计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政党制度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新世纪新阶段,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就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运行机制。着重从四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机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主体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特别是其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成员。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机制,解决其主体方面的问题。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人才,把民主党派干部纳入党和国家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通过学习培训、实践锻炼、轮岗交流等具体形式提高对民主党派干部的培养力度,适当增加并确保民主党派成员在各级行政和司法机关领导岗位中的人数比例,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干部在国家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制。要根据“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基本要求,明确领导职责、畅通参议渠道,建立规范合理的信息沟通平台,广泛收集并整理民主党派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处理或者采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不同的利益要求和意志通过合法的渠道进行表达;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并明确各种形式的协商会、咨询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谈心会等协商民主会议的基本程序、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保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参与民主协商机制。要推进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努力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切实做到“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特别是要把“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作为民主协商的重要原则遵循;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根据多党合作发展的进程适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政治协商的有序运行,保证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献言献策、发表意见建议、表达利益要求等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的基本权利。特别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部署,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15](P24)。
四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党派参与民主监督机制。民主监督特别是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是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功能,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设计的重要初衷,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的大事。当前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最重要的就是落实这些规定,提高民主党派对民主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民主党派的主体监督意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并把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与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社会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监督体系的合力作用,提升民主监督的约束力和实效性。
(三)发挥和拓展功能,完善和优化结构
我国政党制度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五方面的功能[16](P103-118)。上述功能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整体功能的发挥中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必须站在整体的高度,从政党制度结构体系和功能体系的系统层面深入思考和整体把握。同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比如“防御功能”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些方面的功能会显示出更为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通过政党制度的结构优化和完善来促其发挥。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的拓展和结构优化必须立足国情、适应时代,既要深刻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又要善于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政党制度运行中好的做法。比如,要根据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不断提高中国政党适应和开发网络媒体等新技术的能力,各政党成员要积极利用信息平台、网络博客、平面媒体等多种途径搭建政党与政党之间、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政党与其他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之间广泛联系的互动平台,通过新兴媒体技术提高公民文化教育、社会舆情引导、组织动员群众等方面的效果。
此外,还要根据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具体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政党制度的结构。要在人民政协和国家机构中始终保持执政党和参政党合理的比例和适度的张力,兼顾精英与群众的双重性,打破职业界别的限制,扩大民主党派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参政党的进步性和广泛性,通过引入竞争性选举、扩大选拔领域、合理配备民主党派成员新老比例等多种途径提高人民政协等组织结构的包容性和适应力,增强其生机与活力,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功能的合理拓展和充分发挥建构良好的结构模式。
(四)培育民主和谐氛围,增强社会影响
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还必须加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相关的政治文化建设,改变主体的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政治氛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17](P4)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及其衍生的和谐理念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重要政治文化基础。培育民主和谐的政治文化可以推进民主发展、增进党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进而为中国政治发展包括政党制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政治文化体系,增强主流政治文化的引导力和整合力,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共识,为中国政党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合法性提供有力的文化论证,做出充分的理论阐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又要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顾全大局,以和为贵,以民为本,以国为尊,共同营造民主法治、开放有序、安定团结、宽松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
我国公民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仍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由于政治文化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及相对政治体制变革所表现出来的滞后性,严重影响着现代政治制度包括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例如,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等仍然严重影响着许多党政干部的政治行为,民主、法治、平等和以人为本等现代民主政治思想在一些党政干部那里往往让位于权力、职位、等级、关系、私利等具有浓郁封建传统文化特征的政治心理,这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无疑是一种严重牵制甚至灾难,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特别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难以落实的深层原因在于此。从中国现代政治发展包括政党制度发展的角度说,培育现代公民文化显得颇为重要和迫切。
同时,在培育民主和谐政治文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还要积极做好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阐释论证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结构及其特点、优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完善与发展的基本趋势等方面的了解、认知和认同。要提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回应能力,即要使其对公民政治参与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反馈,不断调动和维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在频繁的政治参与中不断提升公民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使其在公民政治文化建设和中国政党政治的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柴尚金.冷战后国外政党政治的新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17.
[2]卫敏丽.全国已建各类社会组织46.2万[N].法制日报,2012-06-22.
[3]王继宣.从参政党角度看我国政党制度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其对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邸乘光.邓小平论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9]于小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创新[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
[10]马 利.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的党际和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
[11]刘蓉宝.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
[12]邸乘光,贾绍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创新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3).
[13]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曾庆亮.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17][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何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