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制度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3-12-29 00:00:00苏玲
人民论坛 2013年14期

【摘要】列宁是首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家,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始人。他强调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民主;强调执政者必须履职尽责。列宁关于社会制度伦理建设的思想,对我国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列宁 社会制度 伦理底蕴 道义追求 当代价值

列宁关于社会制度的伦理底蕴及道义追求

以实行政治民主为核心。民主是制度伦理的核心范畴。苏维埃民主制度是劳动人民的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其中最突出的是选举制、罢免制和监督制。在苏维埃,选举人是以前被剥削的劳动群众;一切公职人员采取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人民群众可以决定选举的日期、程序;人民群众有罢免自由。选举出来的中央机构实行集体领导,全权领导国家工作;列宁允许党内批评、党内争议和充分自由的讨论,不准压制那些持有不同意见或对立意见的同志。列宁制定了《工人监督条例》,并提出成立与中央委员会权力平行的工农检查院,由大批工农群众参加,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有效控制和预防官僚主义。列宁还强调人民群众的“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罢工和结社的自由不受限制”,充分体现了这些政治意见在实施过程中的民主价值。

以实现社会正义为要旨。苏维埃社会正义制度的设计主要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追求善和美好的生活”为目标。首先运用平等自由原则,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平等地享有参与政治过程的自由、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等。其次运用优先原则,优先考虑最弱势群体的利益。第三,列宁认为正义的制度还必须是公开的,被人们知晓的。列宁还注重发展社会主义福利事业,苏维埃共和国确定一部分社会福利,作为社会管理费和教育、医疗和养老基金,人民之间的工资差别由原来的20倍减到5倍,从根本上减小贫富悬殊。国家对工人供给养老退休金,新的保险制度扩大到所有雇佣工人与城乡贫民,人们在失业和丧失劳动能力期间偿还全部工资。截至1922年底,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者享受了国家的社会保障,这在人类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前提。在制定政策时,列宁坚决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贫苦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和拥护。一是保证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列宁通过制定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解决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生存问题;他将考核执政者的政绩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密切相连,和谐了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二是保证社会成员的劳动权利。苏维埃明确了劳动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就规定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每周休息一天,绝对禁止加班加点和做夜工。苏维埃俄国还非常重视对妇女劳动权利的保护,并禁止雇用童工。三是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经济制度。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城乡经济;颁布《土地法令》,废除大地主的权力,坚持“把土地交给农民”,代表了大多数农民的意愿。

以执政者履职尽责为保障。列宁要求决策者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严守规章制度;要廉洁奉公,办事公道;要有人民性,不可目中无“民”;要少唱些政治高调,多付诸于实践;要造福人民,造福国家。首先,制定干部下基层的制度。列宁要求“公职人员必须经常向工农群众汇报工作”,要求党员和党的干部下到村社,走近农民,充分了解农民的利益和要求,掌握最真实、最基层的材料,为纲领和制度的制定打下基础、提供依据;他严格规定各位副主席每周下到底层不少于两小时。列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次,建立信访制度。列宁要求,每个苏维埃机关都要张贴接待群众来访的日期和时间的告示,要求设群众来访登记薄。列宁始终坚持亲自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他真心实意爱人民,也真正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第三,实施工农联盟。苏维埃制度把全体劳动者和无产者联合起来,加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合作。

列宁制度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倡导信用经济。列宁要求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现在“真”字上。人无信则国不立。经济诚信既是一种经济道德规范,又是一种制度伦理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也出现了严重的失德失范现象。在经济领域,诸如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信用欺诈等对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造成了极大危害,不仅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制约了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作为人应当拥有一种对道德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不能只满足于赚钱,赢利欲望应与道德要求和谐一致,市场经济应是“道德经济”,应“追求阳光下的利润”。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以道德为支撑,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要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威慑力量,让失信者付出高昂代价。要诚信立市,以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

对我国政治建设的启示—坚持公平正义。在俄共(布)时代,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权利在政治制度中具体可行,人民享有充分的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在我国,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胜利的根本动力和力量之源。

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出现了历史转型期的一些新情况,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我国分配体制偏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人们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期待着平等交易、平等竞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选择、平等享有等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应坚决贯彻公平正义的理念,努力实现行业与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中权利、机会、分配尺度平等,实现教育、就业、医疗等权益均等化。

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提升国民素质。列宁强调,“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他提出了“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的任务,要求“保护工人阶级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提出发扬社会成员的仁爱之德。这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社会成员应具有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以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民生繁荣、和谐幸福的美好社会;同时,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方面都要坚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真正做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启示—创建和谐社会。列宁认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制度是不道德的,社会制度的设计应该从人民出发,将道义与幸福相结合。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一是切实改善民生,让全体公民有尊严的活着,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强调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来共享,极大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要努力使人民群众能接受满意的教育,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收入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建立服务型政府。习近平同志说: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我们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要通过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各种合理的需要,以此实现社会和谐。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建设“美丽中国”。列宁首次提出建设“廉价政府”,要求精简工作机构,办事廉洁高效。这启示我们:一是要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实效,成为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我们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逐步解决层级过多和机构重叠臃肿的问题。二是要努力建设环境友好的国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靠的是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是以牺牲巨大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增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失调等,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环境安全。

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又要考虑到人类长远发展需求,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作者为南华大学党政办主任、硕导;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列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2BZX069】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