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主建设视域下的以人为本

2013-12-29 00:00:00李心记
人民论坛 2013年14期

【摘要】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与追求个人价值和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人为本”理念是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也是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评判标准。继续推进当代中国民主建设,必须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探索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以人为本 民主政治 实现路径

民主政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目标。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制度保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以人为本: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内涵,但首先它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地位的肯定和“人”的价值的确立。而人类民主政治的进程实际上也是和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实现人的主体价值联系在一起的。从民主政治的发展来看,无论是作为一种原始热情的产物,还是作为人类有意为之、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愿望的产物,民主制度的出现和成长,都是以人获得自由作为历史前提和逻辑前提,都和弘扬人在政治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有关。以人为本的理念无疑对人类选择民主政治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人类最早的民主政治形态—古希腊民主,非常强调人的主体存在,强调公民要参与政治生活,政治生活的中心是人,强调参与政治是人类本性的一种体现。古希腊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虽然并不赞赏民主制,但仍客气地指出了民主制度的两个原则之一便是自由。在实践中,雅典的民主就崇尚一种公民积极参与和自我管理的观念,认为民主政治的本质是让公民过一种优良或至善的生活。

近代意义上民主的产生无疑与资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近代意义上资产阶级革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要推翻以身份制为基础的旧体制,建立一种体现人民主权的政治社会。因此,近代民主更应被看作是受到压制的人民大众要求推翻旧体制、创造由其自身掌握并行使该权力的政治社会的思想和运动的总称。①同时,西方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都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其中,西方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极大地打击了神权和君权的统治,为人性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推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②在这些资产阶级革命中,至少有这样一种指导观念:任何政治权力都必须尊重人民的意志,否则就不具备合法性,这样的人民主权思想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在以后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自由民主逐渐成为现代西方民主的主流。自由民主的模式使原本分属于不同传统的自由主义和民主实现了有效的对接和相对统一,自由与民主得以相互结合与强化。在这里,“个人自由是否得到保障,政府权力是否受到限制,是区别自由民主与其他民主类型的根本尺度”③。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把尊重个人价值与尊严作为重要原则,强调个人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人们选择民主政治的目的是要选择一种优良的治理方式,进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因此,人和人的发展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维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应是民主政治持续存在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比,它与西方的自由民主具有共同起源,即都要寻求一种人对旧体制的解放,但社会主义民主中“以人为本”的内涵体现与资本主义民主不同。人类解放的过程也是人不断获得自由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和“自由个性”。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更高阶段的解放。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恰是对资本主义旧体制的突破和超越,它要把人从资本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赋予人这一自然界的真正主体以真实的内涵和真实的自由。社会主义民主中的人不是少数享有特权的富人,而是那些曾经被资产阶级视作贱民和穷人的下层普通民众,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更高级、更真实的民主。而且,根据马克思的设想,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事业的不断推进,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能使每个人都得到彻底解放,“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④。代替民主政治的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全面发展了的人们的自我管理。

以人为本: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理念

首先,“以人为本”理念既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所宣扬的人文主义,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神权政治曾大行其道。为突破神权的束缚,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政治,把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当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日益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物对人的奴役和剥削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再次强调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当代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凸现人本价值的重要命题。

同时,“以人为本”思想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实际上是封建统治开明政治的一种体现,它在反对专制政治、减轻人民群众受剥削的程度上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潮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本质上是封建政治的副产品,维护的是“君臣在上,子民在下”的封建政治格局,无论统治阶级如何鼓吹,它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中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奴役的政治命运。而新时期,“以人为本”理念本质上是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因此,相对于民本思想,“以人为本”显然是一种更进步、更成熟、更先进的政治智慧和政治价值。

其次,“以人为本”理念体现了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理念的基本价值,突出了人民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主题与灵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这一重要命题实际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大规定性,这两大规定性是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的时代诠释。

一是民主政治主体的规定性,即当代中国的民主由谁创造和由谁享有。“以人为本”的民主制度规定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创造者和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为本”,指的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设计的规定性,即当代中国民主制度的设计要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果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就毫无价值,其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广大的民众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体现出来。因此,要使民主真正成为人民所共有、共用和共享,就需要在民主制度的设计上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权利作为出发点,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主渠道表达政治愿望和诉求,通过各种制度参与政治生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

再次,“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说是要坚持以实现中国大多数人民的现实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来讲,民主政治建设要以尊重人的尊严、实现人的权利、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出发点角度来衡量,民主政治建设能否做到以人为本,要看民主政治建设从满足谁的需求出发,未来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纲领都应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胡锦涛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⑤

从落脚点角度来衡量,民主政治建设能否做到“以人为本”要看是否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代的民主政治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公共利益界定和实现的过程,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是政府的本职和义务。

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来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维护的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某一特定群体的利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过程也是民主政治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新时期民主政治的成长和建设,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重要依据。

最后,“以人为本”理念也是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行动指南,有利于发展积极的政治文化,发挥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前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在“革命—政权”的行动框架下展开的,在该框架下,民主建设不仅要服务于革命的需要,而且要服务于夺取政权与巩固政权的需要。⑥而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着更加人性化的逻辑轨迹,把目光集中投向了平民大众。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行动逻辑的继续展开,而坚持“以人为本”为这种发展的政治逻辑提供了很好的指南,为扩大人民民主提供了基本思路。按照这种理念,在依靠力量方面,未来的民主政治建设要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进行。在人民政治权利方面,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要在巩固和维护人民权利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创造各种条件使制度规定的各项权利逐步成为现实;在政治参与方面,要进一步拓展政治参与的渠道。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以人为本的路径

继续推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就必须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探索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现路径。

第一,继续推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批判和摒弃“官本位”等封建惯性思维。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的观念障碍在于“官本位”等封建陈腐思想。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侵淫日久。社会主义民主体制构建后,“官本位”的思想根基不可能得到很快根除。由于社会主义民主体制还处在发展和完善之中,“官本位”思想一度沉渣泛起,并以新的形式体现出来。“官本位”思想的存在,漠视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严重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也不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实现。不对“官本位”思想进行猛烈的批判,“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十八大报告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因此,“以人为本”就必须坚决反对“官本位”等思想观念。

第二,继续推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构建服务型政府。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温家宝也曾指出:“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各级党员干部要把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作为自身的主要职责和手段,努力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民众就业有机会,创业有平台,财产有保护,生活有保障,不断提高民众的福利水平。

第三,继续推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和健全政治制度,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以人为本”提供制度保证。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保证人民大家作主。为了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一方面我们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和完善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另一方面要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行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四,继续推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时刻重视和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以人为本”成为普通人的话语体系,这是以人为本的最终落脚点。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因此,“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我们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关注每个普通社会群体,让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到社会的人文关怀。同时,还要让“以人为本”成为普通人的话语体系。只有多为民谋利,多为民解忧,处理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取得新成果。

结语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中国民主的成长也不可能脱离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人为本”理念,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政治资源。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不仅是继续推动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而且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民主政治成长的轨迹和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将承载着中国奔赴富强与文明的百年梦想,沿着自己独特的轨迹继续发展下去。

【作者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思政部讲师】

【注释】

①[日]加藤节:《政治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2页。

②高放:“以人为本提法的由来”,《学习时报》,2006年3月20日。

③布公:“为什么民主必须是自由的?”,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30~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9页。

⑤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

⑥林尚立:“民主的成长:从个体自主到社会公平”,载于:陈明明:《权利、责任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4页。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