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基础和政治追求

2013-12-29 00:00:00姚红玉
人民论坛 2013年14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总结。把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人类政治发展的历史趋势,更体现了我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

【关键词】公正 核心价值观 政治文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强调了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特别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所做出的重要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的最新认识成果,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文化本身谈文化,而是将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以此为指导,本文考察公平正义的政治理念为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从而深化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为此,本文将从三个层次来论证和分析公正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公正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基础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面对着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这是所有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难题。资源的稀缺不仅体现在自然资源方面,还反映在社会资源方面,比如社会的荣誉、职务、地位等。西方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着一种适度的匮乏。自然的和其他的资源并不是非常丰富以至使合作的计划成为多余。”①这里罗尔斯提出了公正问题之所以出现的一个外部条件f0d82ff1a0ef67da9afeb3063bd2b7bb,即资源的适度稀缺性。正是这个条件使得人类社会面临着正义的永恒难题,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水平和价值观念。因为人类面临着资源的稀缺性这个永恒难题,所以在分配上述资源过程中也就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甚至冲突。如果不去约束人类的欲望,放任人类在动物层面实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则人类社会自身也将遭到毁灭。

关于公正的思想学说纷繁复杂,流派纷呈,但是归根结底,公正所探讨的是社会的基本制度结构,“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方式。”②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而言,在某个社会制度之中,无论这个社会制度规定了怎样的具体内容,只要这个社会遵循公正的制度规则,社会的稀缺性资源是通过这个社会的制度来加以分配,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公正的。具体而言,社会基本制度是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规则来体现和运转的,因此实现程序公平就成为了实现公正的关键。

在所有的社会制度中,国家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国家制度对于维护公正具有核心意义。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国家已将维护社会的公正作为自身的一项重大责任。从历史发展角度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的角色正在逐步从以前的偏重阶级压迫转向提供公共服务,这种转变从这一意义上讲,也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近代以来国家公共服务职能的扩张和发展无疑对于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这些转型的观念基础就是公正的观念。

公正是实践马克思主义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的基本要求

在马克思思想诞生的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巨变。但是在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的同时,欧洲社会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阶级冲突和动荡。面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严重的不公正现象,马克思将公平正义作为了自身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历史角度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消除当时欧洲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不公正问题。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当时社会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不公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特征资本家剥削劳动者,榨取剩余价值的现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取了道德上和身体上的正常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死亡。”③对于广大劳动者而言,“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④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公正是一个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更是工人阶级推动革命实践的观念基础。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⑤,这表明马克思将公正作为了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马克思并没有将公正问题仅仅理解为一个收入分配的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他对于社会公正问题的思考与自由、平等和人类解放联系起来。马克思认为自由和平等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是人的发展之核心内容,公正只有在自由与平等两大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马克思通过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图景为我们展现了社会公正的实现状态。

根据马克思的描绘,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一切阶级彻底消灭,三大差别逐渐消失;人们摆脱了固定分工的束缚,在生产领域和一切生活领域实现完全平等的社会;人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全体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极大提高、全民教育普及并不断丰富。这些现实条件充分显示出共产主义社会中公正的重要地位。马克思所展现的未来公正社会的途径事实上也给予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以极大的启示。这就是公正的实现是社会结构的主要功能,它需要落实在个体的平等和自由之上,以人的解放为最终目标。

公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指导理念和评价标准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初步覆盖全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体制。这些成就的取得也与党中央改革开放过程始终坚持社会公正理念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前,由于我们忽略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国家所实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并没有很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公正的实现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具有强烈的平均主义色彩。从本质上说,这种具有乌托邦色彩的平均主义无法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为我国实现社会公正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然而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个人利益最大化是理性的经济人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市场经济虽然要求经济活动中公平公正的交换法则,但是市场交易行为及其过程的公平公正并不能等同于社会公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也不能自动产生社会福利。因此,放任市场交换法则扩张到社会领域,将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正现象。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始终把实现公平公正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对于深化公平公正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代表先进生产力表明我党依然坚持将通过经济发展来保证社会公正,在发展过程中来探索公正问题的政策方针。另一方面,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更加把人民利益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更好地处理和协调好人民群众中的利益矛盾,尤其要照顾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应该说这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理论探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巩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继续深化我国的公正建设。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第五届APEC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对社会公平公正进行了更加细致的阐发。他认为,坚持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我国需要着力促进每个公民平等地获得发展的机会,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所方面的障碍。党和国家的第四代领导人在国家发展进程中高度关注社会公平问题,表明公平公正已成为党和政府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念,并成为指导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集体的指导思想中不难看出,公正已成为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指导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理念。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公正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遵循了公平公正的指导思想,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才能够顺利地得到推进。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

【注释】

①②[美]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21页,第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82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