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既为全社会提供了宽裕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健康等。因此,在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如何推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性如何增强,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多元背景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思想价值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因此,为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深入发展,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辨别社会思潮的主流和支流,把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统一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多元背景下,必须通过以下几条路径来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重要武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人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①对全社会,尤其是对受教育影响最深、最广泛的学生而言,各级学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课程是帮助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作用。为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不断充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内容,拓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都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挑战。要坚定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充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内容,使广大人民群众所体会到的与理论的讲解相一致。
第二,必须注重培养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面对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如何使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各种思潮的实质进而分清主流和支流,就必须注重对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该能力的培养,使人民群众能够在科学立场的前提下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实践性功能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也使人民群众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性、真知性的感悟和认知,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度。
第三,必须与全社会的心理水平相结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者和讲解者要针对全社会心理认知系统和意向系统发展特征,科学设计宣传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解、宣传符合全社会人民的心理发展需求,促使全社会观念由“要我学、要我信”向“我要学、我要信”的转变,努力实现全社会马克思主义认知深化和马克思主义情感增强的有机统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宣传队伍能力建设
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队伍的素质,是做好全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性要件,是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宣传队伍的能力,以充分发挥其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权威性,为此可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第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坚定,才会有在信仰教育的岗位上建功立业的决心和行动;信仰坚定,才能产生从事信仰教育的自豪感,产生正确阐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责任感;信仰坚定,才能言而由衷,言行一致,做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提升教育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
第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说服力、可信度的增强,需要宣传教育队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理论功底扎实才能有所创新,不断提高由理论体系向宣传教育体系转换的能力;理论功底扎实才能把握精神实质,不断提高宣传教育和回答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良好的德风形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者的德风形象不仅表现在知识的渊博上,还要表现在道德的高尚和作风的优良上,从而实现其知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的有机统一,增强马克思信仰宣传教育的有效度。
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传播先进的思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也易于散布落后甚至反动的思想,动摇全社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说的那样:“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②在当今形势下,必须注重互联网的舆论宣传,在遵循“积极开展、充分利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原则下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网络战斗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阵地。为此可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第一,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高科技与高境界的有机统一。网络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为一体,声情并茂、视听兼备、感染力强,可以使人们在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氛围中接受宣传教育。笔者建议,可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内容编成生动形象的程序、软件等,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的数字化、丰富化,实现高科技与高境界的完美结合,增强全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二,注重马克思主义主题网站建设,增强网上与网下的互动。为增强马克思主义主题网站的吸引度和影响力,主题网站的建设力求做到:首先,在主题网站的内容上,既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旋律的唱响,又要有全社会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伴奏;其次,在主题网站的主体上,既要有各级党委部门的高度重视,又要有思想政治理论宣教者的积极参与,还要有相关群众社团的自我管理,在互动中增强全社会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最后,在主题网站的链接上,可充分发挥超链接在资源共享方面的优势,扩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覆盖面,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网上战斗力和影响力。
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只有经过实践的锻造,真正在生活世界中得以亲身经历,才能有效形成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合力,才能进一步内化为实践的原动力。因此,为增强全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让信仰教育植根于现实、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具体的情境之中,组织和促使人们投身其中,深化信仰体验。
加强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必须将理论宣教与参加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成就进行积极宣传的同时,也让全社会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自身做起,从平凡之事做起。人民群众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意;才能充分认识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才能体会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体验,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在深刻总结历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严密而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事实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经验表明,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事实表明,我们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信仰,是历史选择和考验的结果。
【作者分别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和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CSZ12048,12SB194】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页。
②[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刘江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465页。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