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疏离感的基本内涵及主要表现,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代际传承、文化适应和制度障碍,建议通过推进制度改革、健全社区功能、改善教育措施、加强道德建设、注重舆论引导等方式来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疏离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疏离感 消除路径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疏离感的表现和成因
由于受历史和现实原因、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和生活的不同感受表现为对于城市不同方面的疏离感。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疏离感的表现。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疏离感表现为对城市缺乏归属感。一是因生活区域特殊、居住条件简陋、父母社会地位卑微带来的孤立感;二是因父母的忽略、学校教师的忽视、与城市同龄群体的各种条件悬殊引发的孤独感;三是因行为习惯、知识储备、社会资源占有与城市生活的差异产生的自卑感。基于上述心理感受,新生代农民工对都市文明具有“旁观”心理和“过客”心态,这是他们或被动或主动地疏离于城市文明及其发展之外的典型心理体验。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疏离感表现为对未来缺乏安全感。据调查,9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永久留在城市工作,至于以何种方式留在城市,多数人表现出茫然。“他们对现在和将来不知所措,产生焦虑与不安的感受,从而缺少对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感,这种焦虑与不安甚至会对他们现在的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承受不住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缺少自我确定和自我发展的安全感。”①缺乏安全感,在行为上表现为易采取以不被社会称许或允许的行为去达到既定目标,实质上是对于城市和城市规范体系的疏离。
最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疏离感表现为对城市他群缺乏信赖感。缺乏信赖感源于抵触感,而抵触感则产生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对被剥夺感。农民工群体在物质利益获取、社会地位提升、社会声誉公认度等方面与城市他群有一定落差,由此迁延并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择业机会、受教育条件。因为相对被剥夺感引起对城市他群的抵触感,对同质群体过度信任,对异质群体戒备防范,无形中强化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疏离感。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疏离感的成因。其一,代际传承的原因。在进入城市的初期,农民工采取候鸟式的迁徙方式,以在城市打工为主,但最终的心理归属地是农村;到中后期,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安居时,因从事职业的共性,以及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过渡性角色,使其呈现出与城市群体的明显区别。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疏离感代际传承,在于新生代农民工有的来自农民工家庭,有的则以农民工群体作为自己的社会交往源,通过人格、认知、情感等折射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上的城市疏离感。
其二,文化适应的原因。根据默顿的理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疏离感,一定程度是由于城市文化所规定的目标与现存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目标达成途径脱节导致的。与前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渴望融入城市文化,但对于城市文化所规定的社会目标实现方式,因其受教育水平、身份门槛、社会资源占有等条件限制,往往难以企及。这种境况一如R·E·帕克所言“他既不能对其中任何一种文化群体的价值标准忠贞不渝,又不能为他所认同的任何一种文化群体所充分接受”②。
其三,制度障碍的原因。制度障碍包括制度设计缺陷和制度运行障碍。一方面就设计而言,建国后我国确立的城乡户籍制度依据城乡户籍进行社会资源分配,该制度设计延续的结果导致农民工及其子女因为农村户籍限制,在城市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及城市学龄儿童平等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制度运行障碍。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开始尝试改革城市户籍制度,但旧制度的瓶颈效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制度壁垒导致的城市疏离感依然存在。城市户籍制度设计的合理性、普遍性在实际操作中有待完善,农民工群体处于城市的边缘和弱势地位的情况短时期内无法根本改变。
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疏离感的路径探索
高度关注并重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疏离感的问题,需要调整和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制度创新推进政策和措施创新,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推进制度创新。良好的制度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刚性保障,而只有在伦理评价上正义和正当的制度,才足以保障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权益和利益,也才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支持,制度所体现的精神和理念才能成为社会的通行准则,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成为可能。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疏离感赖以产生的制度因素,必须推进制度创新。
第一,改革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准入制度,适度放宽城市户籍管理制度,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创造便利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为其能够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第二,通过强制性的制度规定,促使地方政府和官员重视运用行政和其他手段,消除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疏离感的结构性缺陷,为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会向上流动创造条件和提供平等的机会。第三,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文化抚慰并使之制度化常规化,逐步淡化和消解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城市疏离感,引导并确保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文化的顺利融合。第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改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环境,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非社会组织、各种社会群体共同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援助体系。
健全社区功能。新生代农民工往往随父母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区域,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这些临时性群体居住区成为城市管理和建设的盲区,在其中生活的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交往、文化心理、道德习俗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农村社区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在这样的微观社会环境中生活和成长,他们在形式上生存于城市之中而在事实上游离于城市之外。因此,要通过完善社区功能来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疏离感。
一是要深度推进农民工居住地的社区建设,对于临时性区域也要首先纳入城市统筹建设和规划管理之中。二是完善社区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功能,使农民工的生活区域与城市其他社区一体化,以多种形式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接纳建设,消除疏离感产生的亚文化基础。三是强化社区归属感教育,通过社区活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社会孤独感和个体孤立感,推动现代化社区功能建设和社区居民个体素质提高同步完成。在此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将逐步感受到自己归入某城市群体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既可以使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社会身份加以确认,以个体—社区—城市的方式形成个体对该城市具有投入、喜爱等情感纽带,又可以逐步消弭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疏离感。
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增强道德自信,强化积极的道德心理培养,形成自我道德评判、引导道德行为的过程。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疏离感,也可以看作是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城乡人口群体成员身份的价值认知、情感归属以及主体间性关系建构的伦理问题。”③,因此强化道德建设,加强道德教育,是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疏离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从内容上要肯定农村社区中优秀的传统社会道德,如吃苦耐劳、热心助人、关爱他人、勤劳朴实、坚韧顽强等,将这些道德内涵赋予当代意义并传承下去;其次,从形式上则需要发挥城市各种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以定期不定期的公益活动和志愿活动的方式,促进城市居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融合;最后,挥地方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政策上、人员上和经费上对新生代农民工道德教育的专项活动予以全方位支持,通过培育、发现和选树新生代农民工道德楷模的方式,引发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反思和积极的道德实践,使其葆有自强不息、顽强努力、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律。
注重舆论引导。要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疏离感,避免他们由此可能产生对城市的不满,促进其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个体发展,还需要加大舆论引导的力度。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电视、标语橱窗等各种形式的舆论平台,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宽厚、包容、友爱、和谐的传统美德,推广和解读民主、平等、权利、公正、公平等现代价值理念,引导市民群体主动打破群体间的隔离状态,形成群体间和谐融洽的文化自觉。从不同途径、采取多种形式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疏离感,为其全面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转变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形成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文化氛围。
【作者为四川警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授;本文系四川警察学院2012年度规划科研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于社会稳定研究—基于社群心理调适与文化抚慰的视角”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CJYGH016】
【注释】
①杨帅,刘新玲:“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安全现状及维护途径”,《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76页。
②[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59页。
③宋国英:“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伦理向度”,《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第207页。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