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在人民利益实现问题研究领域,国内学界主要集中在传统人民利益观内涵、人民利益矛盾化解以及推动人民利益实现的对策分析等方面。西方学术界则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侧重于提高人民利益实现的效率性研究。现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和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民利益的实现机制,是理论工作者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关键词】人民利益 国内研究 国外研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利益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传统人民利益实现机制不适应这一时期的利益调节需求已成为迫切需要化解的课题。梳理国内外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化解现阶段人民利益矛盾、推动人民利益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内研究状况
传统人民利益观的研究。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几代新中国领导人,他们对重视和实现人民利益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学界对此已有深入研究。有学者研究了毛泽东的人民利益观,认为毛泽东的人民利益观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让人民拥有最大的民主权利,其中人民利益至上是价值核心。另外有学者指出,毛泽东人民利益观还包括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建设。这种研究为以后学者进行人民利益探讨提供了好素材。①
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内容也很丰富,包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标准、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以及共同富裕是实现人民利益的主要目标等。其中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是邓小平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当代中国重大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邓小平人民利益观的根本立场和方法,更是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②
江泽民的人民利益观是在继承马克思经典作家、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内容,认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坚持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是党和政府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原则,强调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协调各类利益矛盾及加强反腐倡廉等途径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③
有学者认为,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利益观,使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逐渐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了人民利益主体的地位;建设和谐社会,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人民利益的实现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人民利益的实现途径有了更大的拓展;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保障民生,突出了实现人民利益的重点内容。④
人民利益矛盾研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主要研究人民利益实现过程中的人民利益矛盾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矛盾性质。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形式和特征方面,李海宁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民内部矛盾中利益矛盾和群体矛盾多元化、腐败现象等人民内部矛盾随之增加。在人民内部矛盾成因和性质的分析方面,学者们一般都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如冯志峰认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根本矛盾的体现,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动力原因是体制摩擦,内因是道德迷失,外因是分配差异。
人民利益矛盾的化解和人民利益实现研究。如何化解人民利益矛盾以及推动人民利益更好实现,国内学者近年来从民主、法制、经济和教育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刘素华认为,民意表达机制的完善是化解人民利益矛盾、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途径。陆德生、纪荣荣认为,应注重使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化解利益矛盾的最重要的手段。在法治的基础上化解人民群众中的矛盾,应沿着三条主要路径进行,即: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处理好权力和权利之间的关系,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畅通法律途径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使人民内部矛盾在法律的轨道上得到解决。一些学者从机制建设的角度提出化解人民利益矛盾的对策,如刘创、刘红英提出,必须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权益保障机制、公共利益的矛盾调处机制和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利益补偿机制。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畅通的诉求表达机制来化解人民利益矛盾。
现有研究成果中有关利益表达的论文较多,显示学术界在化解人民利益矛盾和推动人民利益实现的研究中,都试图通过改善人民利益实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来探究该课题。
国外研究状况
西方学术界对人民利益的探索主要集中于在坚持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坚持资本主义基本的民主政治制度,推动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竭力调控利益实现的两极分化,着眼于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生成机理、化解对策等方面展开思考。
美国政治学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人民的利益冲突具有必然性,是人民面对生产力水平的有限性以及政府利益产品供给的相对或绝对短缺性而产生的内心不安定的显性表现,如各种文明的冲突。他刻意放大这种冲突,强调文明冲突的不可调和和难以避免。⑤其实,人类文明冲突的实质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文明冲突只是利益冲突的表象,而利益冲突难以避免。既然利益冲突难以避免,如何处理利益矛盾和推动利益有效实现就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行为主义学者的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者阿尔蒙德认为,人的利益源于人的需要和欲望,这种需要和欲望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即需要经历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利益决策、利益决策执行以及利益决策执行结果反馈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在政治系统内完成,系统能否有效运行这些环节将决定利益实现的成功程度和性能高低。人民的利益需求和欲望首先要经过表达环节进入政治系统,表明人们的利益所在,通过政党和社团等利益综合主体进行聚合,因此,为有效实现人民利益,需要提高政治系统在利益实现过程中的运行效率。
实际运行中,针对如何有效实现人民利益,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学界在不同时期的关注点并不相同。在经济利益实现方面,大多侧重于研究如何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运行,关注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人民政治利益实现方面,努力宣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强调政治利益享有的广泛与真实,协调各种政治力量,最大限度发挥资本主义制度对利益矛盾差异的包容性,来化解和应对各种政治矛盾和问题;在人民文化利益实现方面,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政党和社团的政策主张,倡导文化多元,遏制媒体的负面报道,甚至动用政治和行政手段赤裸裸地干预传媒运行,舒缓和调解社会矛盾,减少和控制人民文化利益冲突,鼓励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推动人民文化利益的差异性实现;在人民社会利益实现方面,通过疏通社会利益的表达、综合、决策、执行以及反馈机制,保障社会利益协调与平衡,构建危机管理机制,提高反应速度与应对效率,推动不同群体社会利益的实现。
国外越南、古巴、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其学术界在人民利益实现方面的研究侧重点并不相同。在人民经济利益实现方面,古巴和越南的学者重点关注生产力发展对人民利益实现的意义和影响,注重利益享有的公平和公正,以此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在利益享有方面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朝鲜的理论和实践界则过多强调后者带来人民经济利益发展和享有的相对滞后;在人民政治利益实现方面,越南、古巴等国一般都倡导通过党的建设、增强执政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在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渐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推动人民政治利益实现;在人民文化利益实现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地位,并结合本国国情加以推动和发展,倡导社会主义文化的统领作用,高度重视制度性危机预防和控制等。
结语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利益矛盾冲突的凸显和加剧,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人民利益冲突,推动人民利益更好地实现,国内学界的现有研究也暴露出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某些成果观点重复,缺乏理论创新;研究人民利益实现的视角相对单一,大多拘泥于就人民利益矛盾论人民利益矛盾的老套路;化解人民利益冲突、推动人民利益实现对策和方法的完整性还需要待提高。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因为国情的差异不能照搬照抄到国内,但某些研究方法和视角对我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利益矛盾、推动人民利益实现的理论研究有重要启示。尤其是研究人民利益实现的诸如政治过程分析等工具性理论,可以大胆尝试,用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矛盾化解和实现思想,为更好推动人民利益提供新思路。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法学院;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效性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0SJB880055】
【注释】
①刘霞,李奕:“毛泽东的人民利益观研究”,《前沿》,2011年第6期。
②刘诚,杨绍琼:“人民利益至高无上—论新时期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③张云:“浅析江泽民的人民利益观”,《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11期。
④张琴:“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初探”,《延边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