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及法律法规的完善,减少城市碳排放,建设生态化低碳宜居城市已成为规划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文章通过探讨低碳理念的内涵及国家政策对城市规划的意义,分析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策略。
【关键词】低碳理念 城市环境 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中应用低碳理念的内涵
“低碳”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书中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其背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设计是一种目标性的指导方式,旨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制定合理规范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以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合理的科学技术手段,在不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提下降低碳排放总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①
从城市建设、生存、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城市基本形态、城市建筑格局中碳排放的成因及途径,以及碳排放过程中能源的传递过程,并且可以根据碳排放的影响总结出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中适宜的规划方式,从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进行城市环境政策制定以及规划实施,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生活环境。②
随着国内外环境与发展问题愈来愈引发公众的关注,国家也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以推行低碳理念,对我们开展城市环境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早在2007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胡锦涛就曾提出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能源的研发和应用等。
与此同时,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低碳的发展,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都明确提出低碳是解决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的重要努力方向。
在具体实践当中,国家也积极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落实到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建设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标准用以规范城市节能建设,包括《居住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成为开展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准则和依据。
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原则解析
国家关于低碳的相关法规、政策对城市环境具有导向性意义和作用,它所秉承的基本原则与低碳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所应遵循的相关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例如以厦门市的低碳化城市建设目标为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城市规划低碳理念运用的原则。
厦门市在城市环境规划中,以自身地理环境特点及地缘空间形态为依据,针对城市的经济生活、交通方式及建筑规划等领域深入挖掘低碳理念内涵,提出了相对科学的城市规划低碳发展目标。厦门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首先坚持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对单位GDP能耗进行控制,逐年逐步降低城市碳排放总量的同时,重视景观生态学的科学应用,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细致规划,加大原有城市空间的土地开发利用率,依托原有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具有一定规模性的城市居住网络。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加强了斑块及廊道的景观生态作用及各个绿地系统之间的生态联系,尽量辅以乡土植物配置景观,从而维护地域环境生态多样性。
其次,坚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利用能源、材料、劳动力等相关资源,以优秀的规划设计使规划项目具有最大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利益,从而取得项目本身综合利益的最大化。厦门市在整体城市功能布局方面下大力气,通过完善工业、建筑、交通等方面的低碳产业链、发展可循环经济并大力提倡推广清洁能源。在依托厦门城市优势资源有选择性发展城市主导产业的同时,以生态化产业园区块模式为基础,将大型工业产业与生态产业园区集中布局,加快构建可循环产业并提高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率。
最后,坚持系统整体性原则。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厦门市打破了传统规划模式,对城市建筑、交通系统进行重新整合布局,减少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必要交通距离,创建出尺度适宜的社区,使得城市规划创建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以及各个子系统形成平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城市环境具有不断发展的动力。③
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策略
低碳理念应用于城市环境规划旨在降低城市碳排放量,使城市生活以低碳经济方式运行。依据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提倡新能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排放水平,从而使城市的景观环境在其使用周期内更符合低碳环保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在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从设计规划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使用及维护保养阶段,都要围绕低碳理念对目标环境进行细致的碳排放分析,从而改变传统城市景观的规划模式,创造以系统性、整体性、延续性为原则的新理论模式下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理论方法。
传统模式下的城市环境景观规划,往往没有将城市环境的规划设计过程、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使城市环境规划的各个环节成为相对独立的规划单元,每个单元只负责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缺乏整体性和大局观,没有明确的系统组织指导原则。此种模式虽然可以在规划单元内部较为完善、高效地解决内部问题,并且在规划单元内也会考虑低碳设计的因素,是一种相对科学的规划模式,但当把低碳理念作为系统指导性原则融入到整个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各规划单元之间就无法协调统一,在某些具体实施环节必然无法保证达到城市环境规划系统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造成了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中没有良好的应用效果。④
在当前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低碳理念是指导性原则,我们所进行的设计都要在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标准的框架中去规划和研究。笔者以北川县城的震后重建项目为例,着重阐述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汶川大地震后,因北川县城在原址复建难度大、成本高,北川县城就成为了震区中唯一进行异地重建的城市。国家高度重视北川县城的异地重建工作,并强调要以生态内涵为主,以低碳化、生态化城市建设为目标,高度重视低碳建筑的推广及应用。
以此为方针,低碳理念在北川县城重新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贯穿始终。从城市的整体规划、空间布局到城市的交通系统、工业区块规划,再到城市建筑细节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等,都充分考虑以低碳节能为目标,以保障实现新北川县城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北川县城的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低碳理念的实践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促使城市环境碳排放源头低碳化的策略。城市环境中碳排放源头可以分为固定和移动两类,其中固定碳排放源以城市建筑及附属人工构筑物为主,移动碳排放源则是以城市交通运输工具为主。通过降低固定、移动两类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就可以有效降低碳源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一方面,在降低固定碳源排放方式上,北川新县城的空间规划利用地理优势,对新址环境进行充分保护、利用。由于新县城位置四周环山,空气流动性较差,很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重新对区域内部生态廊道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微气候学的科学应用引入城市外围新鲜空气,缓解新城区的热岛现象。
北川新县城规划对城区基础设施、建筑规模及结构也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化措施。在基础设施规划过程中,以燃气及电网作为低碳运行基础,大力发展诸如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应用,对于材料的循环回收及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建筑细节也有了具体的参考指标体系。与此同时运用建筑学基本原理,在低碳化建筑满足基本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前提下,更强调低碳化建筑运行成本考量。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因素条件和拓宽低能耗建筑设计渠道两个方面,降低北川县城的建筑及其附属物的碳排放水平。
另一方面,在降低移动碳源排放方式上,通过参考人们的出行方式及出行意愿,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形态及布局城市空间功能分区,有效缩短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必要移动距离,协调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以增强城市交通便利性来降低城市移动碳源排放水平的目的。北川新县城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倡导绿色交通。首先,重S5i+4zysxYwAdswcw85oIw==新构建功能明确、尺度适宜的城市道路系统。交通系统中路网规划以加大道路密度、降低道路宽度等方式,满足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可达性。
其次,北川新县城倡导慢行优先的交通方式,通过绿化带对城市交通快慢进行分离设置,快行交通系统用以满足城市生活生产,慢行交通系统用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出行。通过减少快慢交通方式的互相干扰,形成区域内部相对化的人车分流,从而创造安全、舒适的区域交通系统。
最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化,以城市主要区域的功能节点为基础,建立城市交通枢纽,连接周边支线枢纽,从而形成网状结构,以满足人们出行要求。并且增加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综合服务区域,提供停车场、维修厂等必要交通附属设施。北川新县城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低碳化的交通运输是一个体系,从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以及交通工具的生产、使用、维护,人们的出行方式或运输消费模式等,都进行了相应的低碳化改造和优化。
促使城市环境碳排放过程低碳化的策略。城市环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对各类社会资源进行生产、分配、供给的同时,也会消耗能源并产生巨大的碳排放量。
北川新县城在城市规划初期就确立了工业产业的准入制度,并明确城市产业规划模式,降低高碳排放产业发展速度,以提高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从政策源头到产业规划再到城市规划,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推动城市发展低碳化。
在城市基础产业规划中,北川新县城以城市低碳化为目标、倡导可持续发展经济为原则,科学量化考核工业产业,对以土地利用高效、低耗能、低污染及科技型企业优先准入,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产业。并且,在北川新县城规划中,通过科学手段,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及空间布局,依照环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基本规律,降低城市环境自身对能源的需求的同时,高效、合理地配给社会资源,逐步实现城市内部资源供给平衡,从而减少城市自身在基本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促使城市通过自然环境进行高效碳吸收的策略。相对于人为改善城市环境,自然环境本身就具有调节作用。充分利用城市绿化空间,使其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也是降低城市碳排放量的一个重要方式。利用生态学、环境学、气候学等原理,有目的地塑造区域内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营造既蕴含高雅的艺术气质,又可减少城市碳排放量的城市绿色景观。
北川新县城在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条件、文脉传承等因素,通过适宜的生态修复和重建,保持当地水土及人文特征,对当地的自然水系、湿地系统充分利用,注重当地环境系统的生态性发展,协调当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创建宜居的城市环境。
北川新县城的景观规划在力求不突破人均用地标准的条件下,提高人均绿地占有率,并建立更多的城市亲水空间。北川新县城的城市内部环境及景观规划,突破了传统城市绿地作为建筑与道路的辅助作用,而是把城市绿地系统、城市蓝道与大地景观结合作为城市主要生态网络节点。在保护当地已有生态斑块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乡土植物,通过扩大绿地面积、增加城市绿地密度等手段加强了城市绿地系统之间的联系。
北川新县城以城市内部交通路网及水系为主线,以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及环城山体绿化为主体,构筑城市生态网络,真正让城市绿地系统起到了以风廊形式传递空气、平衡气温的作用;以绿地作为城市热岛切割的作用以及防风防沙和降低噪音的作用,从而达到城市环境自身高碳吸收的目标。
北川新县城的城市规划在低碳理念的实际应用上下足功夫,做到各环节环环相扣,充分利用自身地域优势,实现新城区环境的生态化发展,为城市低碳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低碳理念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不止于当下宜人的城市环境的建立,而更多的是在城市环境可持续的生态化发展的道路上予以指引。⑤
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低碳理念的引入必将改变现有的城市环境规划方式方法。低碳理念引入到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导向,把规划目标转移到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道路上来。低碳理念为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从多层面、多方位为其提供规划指导性目标。低碳理念的引入也必将改变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目前的评价体系,为国家环境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视野,是我国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10053】
【注释】
①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08年第2期,第33~35页。
②④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6期,第1~6页。
③林树枝:“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建筑节能》,2010年第 38期,第1~4页。
⑤洪昌富,刘海龙,魏保军,张中秀:“北川新县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建设科技》,2010年第9期,第22~26页。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