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必然会对资源环境造成影响。在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背景下,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目标也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一、居民消费的资源占用和环境影响分析
(一)城镇和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资源占用表现分化
1993—2007年,我国最终食物消费量(折原粮)由43549万吨增加至63486万吨,人均最终食物消费量由365千克/人.年增加至475千克/人.年。其中,2000—2007年人均最终粮食消费量(折原粮)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由于食用油、蔬菜、酒精饮料、肉类、奶类的人均消费量上升较快,使得人均最终食物消费量(折原粮)仍然有所上升。
1980—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最终食物消费对各类用地的占用总计从1.465亩增加至2000年的1.846亩,再下降至2007年的1.724亩,而耕地占用则从2000年的1.42亩下降至2007年的1.09亩。虽然2000年以后肉禽等消费的间接占用耕地不断增加,但粮食消费占用的耕地明显呈下降趋势。相比农村居民而言,2000—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最终食物消费占用的耕地则有所上升,由1.02亩/人上升至1.14亩/人。从食物消费内涵的虚拟水上看,200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食物消费内涵的水足迹从748.4立方米/人下降到681.5立方米/人,其中,猪牛羊肉类和动物油脂及家禽蛋类消费内涵的水足迹占比有所上升,而谷物消费内涵的水足迹占比则有所下降。
(二)耐用消费品消费对居民直接能源使用、碳排放和累积环境影响程度显著
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带来的资源耗竭系数为187/千户.年,较2001年的107/千户.年上升了63.6%,其中耐用品消费比重由13.8%上升至16.6%。目前,城镇居民家用电脑和家用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城镇居民人均直接能源使用量自2001年的最低值(207千克标煤/人)增加至2010年的315千克标煤/人,而农村居民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家用电脑保有量的逐渐增长使得人均直接能源使用量自1998年的最低值(71千克标煤/人)上升至2010年的204千克标煤/人。
直接能源使用量的上升又导致了居民消费内涵CO2排放的增加。虽然城镇居民食品、文教娱乐、居住三项单位消费支出的间接CO2排放强度分别降至2007年的1.19吨/万元、2.83吨/万元、2.73吨/万元,但由于耐用消费品保有量增加导致的直接能源消耗上升,使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内涵CO2排放量仍呈增加趋势。1997—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内涵CO2排放量由1.58吨/人上升至2.32吨/人。
同时,耐用消费品对居民消费的累积环境影响非常显著。2007年城镇居民各类消费支出中,累积环境影响最高的四项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27.6%)、食品(19.9%)、交通(10.2%)、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9.2%);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累积环境影响则主要由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43.05%)、食品(31.3%)、交通通讯(7.27%)三项贡献。
(三)我国消费需求改变了全球矿产资源存量格局
2005年,我国最终产品消费导致铁资源使用存量达到22亿吨,超过日本(17亿吨),仅次于美国(32亿吨),相比铁资源未开采储量占世界8.86%而言,中国的铁使用存量已占到世界的12.2%,这比2000年增加了7%。1950—2009年我国最终产品消费导致铝的使用存量增加了7839万吨,其中69%是在2000—2009年间增加的,2009年铝的使用存量已占到我国铝资源总存量的23%。但从人均上看,我国铁、铝等资源的人均使用存量还远低于发达国家,这表明目前我国矿产资源使用存量规模还不足以产生足够多的废料以支撑大规模的再生资源生产,支撑国内消费需求的仍是以原生金属为主。
(四)不同收入居民消费外部性差异较大
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平均消费支出、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分别是最低收入户的5.8、5.4和5.6倍,农村居民高收入户平均消费支出、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分别是低收入户的3.2、3.0和3.1倍。而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能源消费是农村居民高收入户的4.8倍。
(五)浪费现象空耗大量资源能源
在包装消费领域,2010年,我国人均包装消费量达到67千克,美国人均包装消费量仅为38千克。2010年我国包装产量已接近1亿吨,而这些包装80%以上在经过一次使用后被废弃。在住宅使用领域,我国住宅建筑平均寿命仅为30年,远低于英国(132.6年)、美国(74年)的寿命水平,对建筑的大拆大建使得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每年达到5.7亿吨。在餐饮消费领域,2007年,我国消费者仅在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是800万吨和300万吨,相当于倒掉了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此外,2009年我国一次性木竹筷消费量272.8万吨,出口日韩等国13.46万吨,无节制的使用、出口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二、居民消费需求增加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分析
(一)动物性食品消费水平上升增加资源环境压力
2007年,我国植物性食品人均消费水平(占总消费量的82.9%),与美国(59.3%)、德国(60.3%)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较高,而动物性食品人均消费水平明显偏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可以预见,我国居民植物性食品人均消费水平仍将呈下降趋势,而动物性食品人均消费水平将逐渐上升。由于单位质量动物性食品的虚拟水含量、土地占用以及污染物排放量远高于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消费水平的上升将增加我国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市,居民动物性食品消费的土地占用和水占用已占到92.7%和63.5%。但在许多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生态占用依然由植物性食品消费主导。
(二)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迈进面临资源“短板效应”
过去的20年,我国从一个生活必需品的时代进入耐用消费品的时代。2007年,我国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的指导下,开始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节能补贴政策。仅家电下乡一项就使农村居民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从2007年的94.4台增加至2010年的111.79台,与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量137.4台接近。但相比彩电而言,城镇和农村居民在其它家电产品如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电脑和家用汽车拥有量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路径与城镇居民一样,且假定2030年农村居民耐用家电拥有量达到2010年城镇居民水平,仅空调生产一项就需要消耗149.1万吨铜,这相当于我国2010年精铜消费量的22%,还不考虑空调运行的生命周期能耗,而2010年中国铜矿石的对外依存度超过80%。如果我国的消费水平和结构照搬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调整,我国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将会进一步提高,资源安全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三)“刺激”消费会导致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
由于我国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原材料高度依赖国外,如果出台刺激这类消费品消费的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产生强烈上涨预期,因为我国家电企业的利润不是来自技术创新产生的高附加值,而是来自价格战和挤压上游企业,这最终使我们为扩大内需所做的刺激消费的努力实际上是拉动了资源出口国经济的增长和解决了他国的就业。通过增加居民耐用消费品保有量有助于将钢铁、铜、铝等战略资源作为使用存量保存在国内,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球资源角逐和15—20年后到来的再生资源生产高峰提供战略支撑,但“刺激”的手段却可能加剧资源价格的波动,造成输入性通胀的冲击。
(四)消费支出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剧了城镇居民消费外部性
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项消费支出占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6.02%,但累积环境影响却占到总影响的27.6%,而2005年欧盟25国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项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12%,累积环境影响却只占13.9%。我国城镇居民在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等消费项上,单位消费支出产生的累积环境影响分别是欧盟25国的7.40倍、5.75倍、1.59倍。首先,这表明我国耐用消费品的生命周期能耗物耗还很高,节能节材耐用品的普及很有必要。其次,虽然我国服务性消费支出项的单位消费支出累积环境影响远低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项、居住项和食品项。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比重分别为29.6%和25.8%,大致相当于日本2000年和韩国1990年左右的水平。服务性消费比重过低不仅使居民消费产生了较大的累积环境影响,也降低了对居民消费增长的拉动效应。
三、政策建议
(一)保障居民基本物质性消费
加快我国畜禽业、奶业、矿业境外投资步伐,吸引更多的熟悉国际规则的海归人才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服务,通过低息贷款和补贴等形式,支持推动国内的国有和民营企业收购、技术合作、参股或交叉持股新西兰、荷兰等国的牧场和乳业公司(而不是简单购买国外原料),建立稳固的肉奶禽蛋全球供应基地。鼓励大量进口金属矿石、初级金属、金属废料等原材料为我国两化进程提供支撑并通过使用存量等方式形成长远资源战略储备,限制出口原生、再生金属和部分中间产品,支持我国企业到国外购买、参股、合资开发金属矿山,开办金属冶炼和粗加工、再生金属厂并将产品运回国内。
(二)推动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去物质化”升级
调整我国居民传统物质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积极扩大大中城市居民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文化、旅游、养老、家政护理等新兴服务消费支出占比,有效巩固和改善农村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居民生存型消费需求。在完善农村用电、饮水、出行、通讯等基础设施基础上,加大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特点的节能节材、经济耐用传统电器和交通工具普及力度。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社保体系等措施,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尽快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逐步实现居民消费规模增长和资源消耗“脱钩”。
(三)促进居民最终消费产品结构的绿色低碳化
通过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调整最终产品消费结构。在现行消费税计税价格模式由价内税调整为价外税的基础上,将电池、电子产品、一次性包装物、包括塑料袋在内的塑料制品等污染性工业产品有选择地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对节能型电子产品、可降解塑料制品或包装物、以天然植物为主要原料制造的洗衣粉、生物肥料、生物柴油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品免税,扩大节能产品财政补贴覆盖面,推动补贴领域由节能产品向节能服务延伸。增加节能、节水、节材、再生耐用消费品消费和保有量比重,增加省地、节能、环保、长寿命周期住宅供应量。
(四)培养居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行为
引导公众绿色消费理念的建立,并在社会上营造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文化。向居民提供具备智能化定制服务功能的家用智能电表、智能水表,通过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推行阶梯水价气价等价格调控手段,培育居民节电、节水、节气的消费习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系统,加大清洁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的投放力度,推动居民出行方式向低碳化方向转变。积极发展网络购物、外出就餐剩菜打包、废旧纸张重复使用等绿色低碳消费行为。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