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013-12-29 00:00:00本刊评论员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19期

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从现在算起,时间已经不多。我们必须加快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以现代工业引领经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发展建设,我国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过大的生产规模和过多的低端产业也导致了国内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约束不断加剧,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据了解,钢铁、汽车、石化、船舶、有色金属、建材、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占我国GDP比重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产业的健康发展,既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安全,也关系到数以亿计的就业与民生。

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在国际经济低迷、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这些传统产业都面临着不少困难,有的行业困难程度是空前的。2008年以来,国家围绕抑制产能过剩和盲目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总的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清楚看到,我国制造业长期快速发展累积的结构性矛盾,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在部分地区抓投资、上项目热情高涨的情况下,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减少甚至避免盲目建设还面临一定的难度。

产能过剩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是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重投资、轻消费导致的结果。在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往往更能看清暴露出的问题。应该认识到,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不能再简单靠扩张性投资拉动,而要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造需求,要依靠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产业升级。但现行的体制机制还难以适应,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在6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会议明确,要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

日前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3年第二季度例会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各级政府、各行业、广大企业都要充分领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央行二季度例会的精神,认识到中央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决心,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才能在确保宏观经济稳健运行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持续提高;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只有把国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只有不断完善调控的方式方法,减少乃至摈弃简单的行政手段,尊重和依靠市场的自身规律,既考虑市场变化和企业的承受能力,也兼顾到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切实做到分类指导,有增有减,有保有压,才能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