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仍快于东部地区①,大部分地区经过努力有望实现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面临的形势将更趋复杂,应予以高度关注。
一、上半年地区经济形势
(一)东部地区稳中略升,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东部地区将保持或略高于一季度9.2%的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约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同比增长近10%,较上年同期回落约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0.8%左右,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7个百分点左右。东北地区将保持或略高于一季度9.3%的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约0.5个百分点。
从工业增加值看,1—5月,东部地区同比增长8.8%,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中部地区同比增长约10%,增幅回落3个百分点,且6省增速同比均回落,工业效益下滑明显。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0.3%,增幅回落3.7个百分点,2/3省份增速降幅超过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工业增长趋缓,1—5月,东北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除辽宁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外,吉林、黑龙江同比下降2.7和0.7个百分点。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1—5月,东部地区同比增长19.8%,较上年同期提高近1.7个百分点,增长态势明显。中部地区增长23.6%,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22.8%,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增长23.2%,同比大幅回落6.3个百分点,其中辽宁省增速下降7.5个百分点,是各省区市中降幅最大的。
从消费看,1—5月,东部地区同比增长11.3%,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与一季度基本持平。中部地区同比增长13%,与一季度增速基本持平。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2.9%左右,比一季度略有回落,主要是耐用消费品、住宿餐饮、煤炭等资源外运量减少、成品油及相关产品消费下降影响比较大。东北地区同比增长15.2%,比一季度回升2.8个百分点,是四大板块中增长最快、环比增长最快的区域。
从进出口贸易看,1—5月,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3%,较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外贸波动较大。1—5月,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9.4%,增幅较一季度回落6.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但仍是四大板块中增长最快的。西部地区外贸形势不容乐观。1—5月,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6%,较去年同期下降20.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速大幅下降35.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增长乏力。1—5月,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3%,较去年同期回落6.6个百分点,是四大板块中增长最慢的区域。
从财政收入看,1—5月,东部地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8%,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尤其是广东、北京、福建同比增速分别提高9.0、8.3、7.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增长19%,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13.3%,同比回落4.8个百分点,近2/3的省份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重庆和内蒙古增速低于7%,不少省份财政困难问题日益凸显。东北地区增长6.8%,低于全国6.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放缓14.6个百分点,辽宁仅增长5.2%,增速居全国末位。
从就业看,据有关部门统计,上半年,东、西部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分别增长5%和9%,中部地区增速持平,各地区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综上分析,上半年,东部地区经济企稳回升,稳中有进,但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后续发展态势有待进一步观察。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多以资源能源和原材料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且处于产业链上游,应对危机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潜在风险和下行压力加大,虽然经济仍在较高位运行,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下滑明显,困难因素明显增多。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较大降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二)“四大板块”内部省区间经济增长分化现象进一步显现
从西部地区省份看,近年来,西部12省区市经济增速大都处于全国前列,内蒙古、重庆、广西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列,今年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上半年,只有西藏、云南、新疆3省区经济增速②同比加快,其他9省区市都有不同程度回落。从东部地区省份看,上半年,海南、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福建经济增速同比加快,山东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海南、广东同比分别提高了2.4和1.2个百分点。天津、河北、江苏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其中天津回落了1.6个百分点。从中部地区省份看,上半年,6省市均呈现出下滑趋势,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有湖北、河南和湖南,增速同比分别下降了2.0、1.9和1.5个百分点。从东北地区省份看,辽宁经济增速同比持平,吉林、黑龙江省经济增速均出现下降,其中吉林下降了1.9个百分点。
上半年地区经济出现的上述变化和分化情况,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要求我们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二、地区经济形势变化的原因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是影响地区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正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传导。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国际经验,中低速经济增长今后可能是一种常态;化解产能过剩、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不同地区、不同省份在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产业体系等方面的差异,也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基础和产业特点使其更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多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且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承受经济波动的能力明显偏弱。如内蒙古、陕西、宁夏等资源大省,受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影响,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2、4、4.5个百分点,上半年经济增速回落了2—3个百分点。煤炭大省山西受此影响,经济增速也出现下滑。
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工业品出口转内销挤占了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影响,广东1—5月工业品内销产值增长14.3%,较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高出9.4个百分点;江苏去年以来新增外资中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已占七成。上述情况对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冲击,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
三、下半年地区经济走势预测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转型调整期,增长疲弱状况不会明显改观;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仍然较多,经济形势依旧错综复杂。受国内外环境影响,下半年地区经济发展既面临不少困难,也存在一些向好因素:
一是受国际环境影响,外需形势趋紧、投资增长乏力、消费动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在宏观调控政策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预计下半年各个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经过努力,预计大部分地区可以实现年初预定的增长目标。特别需要关注的现象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已延续多年,各地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已逐步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经验,自我调整能力有所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保障经济的相对平稳运行。
二是由于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层次较高、民营经济活跃和内贸市场迅速开拓等原因,相对而言,东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强。考虑到前5个月东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以及去年同期经济指标基数较低等实际情况,预计下半年东部地区投资、消费、进出口、工业企业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仍可能呈恢复性增长,经济稳定回升的态势有望保持。
三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与东部地区相比,抗风险能力明显偏低。2011年下半年,本轮经济下行即在东部地区开始显现,但直到2012年中期中西部地区才明显感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因此,本轮金融危机的影响效应存在由东向西的传导效应。参考东部地区经济运行情况,可以认为,中西部目前仍处于经济下行的通道,预计下半年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速难以较快提升,经济有可能呈稳中略降态势。特别是随着财政收入增幅趋缓,中西部地区面临比东部地区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四是东北地区自去年一季度以来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在四大板块中滑落最快,虽然到今年一季度增速降幅有所缩小,但东北地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较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考虑到东北地区上年同期各项指标回落幅度较大、基数较低等因素,预计今年下半年降幅会有所收敛。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东部地区的制度供给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稳定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东部已进入企稳回升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加大制度供给,进一步夯实转型发展的基础。重点加快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舟山群岛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功能区建设,加快重大领域改革和先行先试,一方面为全局改革提供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为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问题性区域的支持力度
当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大,可能还处于下滑通道,必须对问题区域予以特别关注,防止经济继续恶化。要在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审批核准和资金安排方面对此类地区给予支持和倾斜。加强能源外送通道建设,适当增加资源本地化深加工与利用比例,提高战略性资源收储规模,对严重下滑的能源原材料行业给予必要支持。积极调整现有中央投资结构,向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领域倾斜,确保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因经济放缓而受影响。
(三)扩大区域开放合作
加强区域合作,是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组合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区际比较优势交换推进区域良性互动的有力手段,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把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创新区域合作方式作为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的着力点,支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地区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动一体化发展。健全合作机制,加强长江流域等重点流域地区合作。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鼓励与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动内陆和沿边开放,加快云南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新疆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支持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和满洲里、瑞丽、东兴等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支持开展跨境合作。
(四)抓紧消化过剩产能
产能过剩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处置不当不仅会引发恶性竞争、贸易摩擦、效益下滑、不良贷款增加等经济问题,还可能对民生就业、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为此,要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总体方案,明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调整过剩产能的具体方向与重点。继续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施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