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保持经济长期繁荣、提升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维护国家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各国特别是长期推行“去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实现从“产业空心化”到“再工业化”的回归。从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和发展趋势两方面看,都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表明全球制造业正在迎来新变局。
一、制造业的重心正在发生转移,有望形成新的全球布局
为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和提高竞争力,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制造业作为本国的发展重点,并纷纷制定旨在促进本国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引导下,也有部分制造业由新兴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转移,出现了制造业“回流”的现象。
英国发布了制造业发展新战略以取代2002年制定的现行制造业战略,力图改变“重金融、轻制造”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未来的经济发展是一条融合与平衡的道路,制造业与新服务业的增长和需求相辅相成。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制造业都是英国经济获得成功的关键,英国要振兴制造业,首先必须改变对制造业的偏见,并对制造业进行再认识。制造业将会促进服务业提供覆盖所有领域的经济利益,并且创造出包括从研发到制造、品牌与销售等环节在内的跨越整个价值链的技术职位。目前,制造业的产业链囊括了研究、制造、设计开发、物流分销、销售推广、售后服务等方面,英国希望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制造业领域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位置,巩固包括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密集型产品和服务等领域的现有优势地位。同时,英国制造业协会(EEF)表示,“连续不断地”有制造商将部分生产业务迁回英国。2011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7的制造商将部分生产业务迁回本土。
为改变“美国制造业领导地位一直在被蚕食”的被动局面,金融危机后,美国重新拟定了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2009年,美国政府推出“购买美国货”计划,要求所有经济刺激计划项目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设备和商品;并在《美国振兴制造业框架》中明确了政府在支持制造业发展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2010年发布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帮助美国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提振实体制造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总部设在美国的制造业高管有超过1/3的人计划将生产从中国转回美国,或正在考虑这种做法,这些公司的年销售额都在10亿美元以上。其中67%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企业、42%的机械制造企业、41%的电子制造企业、40%的计算机制造企业、35%的金属制品企业表示,他们期望将企业从中国迁回到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西尔金做出一个保守估计,认为到2020年,美国将增加250—500万个制造业岗位,从而让美国目前接近7.8%的失业率下降2—3个百分点。
此外,日本将制造业作为产业政策核心,制订了《制造基础白皮书》,决心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强信息家电、环境与能源、纳米与新材料、医疗与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拟将日本建成进行最尖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据点。“法国新产业政策”中明确将工业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提出了法国制造业产量的增长目标及具体措施。
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为促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刺激就业,也纷纷出台了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振兴本国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印度商工部于2011年11月发布了旨在加快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国家制造业政策》,从制造业管理、贸易政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着力推进制造业发展。根据该政策,印度政府将加大对外资及先进技术的吸引力度,引导重大项目的实施,建立商业友好审批机制,鼓励创新,支持清洁和绿色科技,支持重点行业的发展,完善退出机制等。到2022 年,力争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当前的16%至少提高到25%,并新创造1000万个就业机会。
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巴西发展、工业外贸部(MDIC)也于2011 年发布了旨在推动本国工业快速发展、竞争力提升、创新活动增加的《大巴西计划(2011—2014):创新以竞争,竞争以增长》,从组织保障、增强创新激励、刺激小微企业成长、税收优惠、扩大投融资规模、加强贸易保护等方面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计划到2014年,要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人力资源质量、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小微企业数量、工业比重、工业平均能耗、国际贸易参与度等方面实现既定的目标。根据该政策,巴西政府将加强供应链管理、扩大市场规模、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完善能源供应链、促进出口产品多元化和企业国际化、整合自然资源优势和重视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
应该说,欧美的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是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前三次的产业转移都是单方向的由上往下的转移,即由经济发达国家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次转移出现了双向的转移。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有望在未来形成新的全球布局。
二、先进制造技术将代表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先进制造业将成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逐步融合,以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要素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模式和产业发展形态,并有望实现制造业的革命性转变。
研究指出,以碳纤维、纳米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正在改变产品设计和生产的理念,加之新的节能和环保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D印刷和先进铸模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将极大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例如,重量轻、强度高、高性能的新材料有助于降低建筑和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为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材料——超材料的一些人工属性,使其能够与光和其他电磁波相互作用并通过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以制造更加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应该说,先进制造技术使制造技术由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加工技术转变为集机械、电子、材料、信息和管理等诸多技术于一体。未来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多体现在轻量化、精密化、极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系统化、集成化等方面。
为此,制造业则将实现从基于资源向基于知识的转变、从线性模式向复杂性系统的转变、从个体竞争向系统竞争的转变、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转变、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纳米层次的转变、由自上而下生产向自下而上生产的转变六个转变。先进制造业则由于具有不断吸收信息、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并将这些先进的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从而取得很好经济社会和市场效益的特点,而成为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和美国总统创新与技术顾问委员会(PITAC)2011年联合发布了《确保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先地位》的报告指出,如果美国没有制造业活动,尤其是没有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就不可能仍然保持世界创新“发动机”的地位。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将重振美国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并将最好地支持美国经济、知识和创新发展。提出了振兴美国先进制造业、确保制造业强国地位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建议。同年又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计划未来4年投资5—10亿美元,以强化关系国家安全关键产业的本土制造能力、缩短先进材料从开发到应用推广的时间、发展新一代机器人和研究开发创新型的节能制造工艺。
英国则在2009年、2010年先后发布了《新产业、新工作——打造英国的未来》和《新产业、新工作—1年后》,初步形成了支持发展英国先进制造业的主要框架。为了保持和强化英国先进制造业的国际领先优势,英国政府通过鼓励对新型设备投资、新技术投资,大力发展大学技术学院项目、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计划,建立先进制造研究中心、创新制造研究中心,成立制造业咨询机构,设立英国创新投资基金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本国的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三、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未来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和规模壮大可能会随着在全球市场份额增加而面临拐点的到来,这也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抉择,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拐点期,改变既往的思维模式,改变已经形成的路径依赖。一是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领域的双向挤压,如何预防可能出现的“产业空洞化”,并摆脱过往30年在制造业发展中的被动和依附地位,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这一变化要求必须重视制造业领域的创新,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模式向追求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模式的转变,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从被动接受者角色向掌控主导权角色的转变。二是面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局面,先进制造技术未来有望在中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一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对未来力图发展的重点领域、方向进行干预和调控,制定出有的放矢且有效的政策,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资源和财力。
〔2013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课题《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研究》(A2013041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