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俄国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Alexendre Tcherpnine,1899—1977)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五声音阶的钢琴教本》。萧友梅写的“卷头语”云:“车先生相信各民族用惯的音阶,不能绝对废止。现在流行的钢琴教本,都是用西洋七声音阶做基础的。他相信中国人学钢琴,起头如能用五声音阶做基础,必定更容易领会。……教材均由浅入深排列作成,颇合初学钢琴教本之用。”①指出了齐尔品提倡中国人学习钢琴时,采用五声音阶作钢琴教本的必要性质。齐尔品也说:“我们应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培养中国的音乐学生:对于新手而言,首先要保证他有一种乐器以及足够数量用来演奏的乐曲;其次,在这些乐曲中,至少有一首是以现代方式改编的中国民歌。”②时隔七十余年,窦青编《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60首》(以下简称《60首》)新近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进一步向人们展示“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在我国钢琴教学中作为“母语”基础的迫切性及其将会产生影响深远前景的现代意义。
名家荟萃 佳作纷呈
一般以为,编选“曲集”只不过属于非原创性的单一文化劳动,其实是一种误解。“曲集”编选需要作者具有宏观性的创新思维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钢琴作为欧洲的“乐器之王”,20世纪在我国近代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普及,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在探求中西两种音乐元素的结合方面作曲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开辟了崭新的音乐创作领域。但是,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却存在一个“缺环”,这就是钢琴教学和钢琴演奏之间的“脱节”。正如钢琴家周广仁先生以切身体会所说:“我最早接触的中国钢琴作品是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我非常喜欢这首乐曲,它风格独特,好听,既抒情又活泼。但我觉得很难弹好,很不顺手。我研究了很久,结果发现,我从小是用德国的入门教材长大的——拜厄、车尔尼等等。西方古典音乐是建立在大小调音阶体系上,而我们中国音乐是建立在五声调式之上。从演奏的角度讲,七个音的音阶在钢琴上的排列很自然、顺手,而五声调式的指法就难弹多了。”(《60首·序》)指出了上述问题的“瓶颈”所在。同时,也是我国许多富有前瞻性眼光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思考并在创作实践中加以解决的共性问题。窦青教授长期从事于钢琴教学,尤其在“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研究”领域进行深入、全面的求索,以开放式思维通贯全局,因此,对于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如数家珍、烂熟于心,从搜集的二百余首练习曲中精选编成《60首》问世,这样精细的学术工程不是随意即兴能够完成的。翻看目录,诸多大家如黎英海、周广仁、杜鸣心、储望华、赵晓生、倪洪进、郭志鸿、李重光、谢功成的练习曲作品比比皆是,可谓名家荟萃,光彩夺目;所选曲目中,既有黎英海早年出版的《五声音阶基本练习》中6首作品,也有倪洪进以京剧曲牌创作独具一格的4首佳作,还有赵晓生悉心融入各种技法谱写的10首练习曲目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所以,《60首》出版后在钢琴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
循序渐进 曲径通幽
作为钢琴练习曲教本,规律性的现象无疑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阶梯式训练。在西方,钢琴练习曲已经具有体系性的范本如“车尔尼”等以技术训练为目的之经典历史文献,然而,在我国,就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教材而言,却属于空白领域。20世纪以来,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开始形成一定气候与规模,虽囿于和欧洲历史文化迥异的背景差异,中国钢琴曲多为篇幅短小的钢琴小品,却也不乏一批洋溢着东方情调,韵味隽永,风格鲜明,技法独特的佳作问世,赢得海内外钢琴界的瞩目。但是,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教本如何分类、定级,才能符合钢琴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进度,又是一个缺乏参考系数的难题。在目前这类练习曲数量有限的情况下,《60首》将之分为初级篇20首、中级篇20首、高级篇20首三大部分,应当说编者颇为用心良苦。正如魏廷格教授所指出的:“‘60首’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大致以从易到难为顺序,便于各种程度的练琴者选用。而且,编者对乐谱的表演用语、各种记号,都进行了审订,为教、学、练提供了方便。从技术训练方面看,‘60首’涉及到了几乎所有钢琴技术种类。就是说,充分使用本书,主要的、基本的钢琴技术,都可得到有效的训练。”(《60首》序)如“初级篇”主要包含断音、落提、连音、跳音、音阶、琶音、复调练习、双手均匀交替、同音反复等基本钢琴演奏手法和技巧。在这些篇幅短小的练习曲中强调了双手的协调性,使左右手都能得到充分的练习,与车尔尼的单手重点练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五声性的强调使这些技术课题在初级阶段就显示出了不同手位、不同手感等特殊性;“中级篇”主要训练学生双手的独立性,对连续弹奏音程、和弦的方法以及对八度演奏技术的掌握,同时,训练中相对于车尔尼299、740等强调固定音型练习的织体来说,更加注重于旋律优美流畅、节奏多变的色彩性,使学生对中国钢琴练习曲产生更为直观的感受;“高级篇”不仅增强了技术难度,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加以攻克,曲目多富有中国传统音调特色,并将中国音乐元素和西方钢琴形式协调地融于一体,更加具有“音乐会练习曲”的性质。因此,《60首》和西方钢琴练习曲相比较,强调中国五声调式的训练优势便显得十分突出。
从演奏上来说,五声调式比欧洲大小调音阶的演奏艰涩许多,也丰富许多。单纯从技术训练上讲,五声音阶是介于西方大小调音阶、中古七声调式、七和弦长琶音之间的一种特殊形态,后者的各类音阶是以级进、重叠方式出现,而五声音阶每组只有两个小三度的隔空,与之不同;在四音位置上有个空键位,要在五指中省略一指,只用四个手指;五声琶音需要使用五个手指,长琶音又不同于西方琶音只用三个或四个手指,使得在训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由五指到一指的转指练习;短琶音也是需要五指并用,且每组的间距有六度或七度,要小于西方音阶七和弦的八度琶音。在这两点上,两者的鲜明不同不仅显示了音乐文化面貌的差异,而且渗透到钢琴技法练习的细节之中,凡此种种,说明《60首》编者对于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教本编选的目的、思路、方法、手段,从宏观到微观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思考和方位性的驾驭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编者着眼点在于解决培养学生中国音乐“母语”表述思维能力在钢琴练习与演奏中和技巧相以吻合的设想,赋予中国钢琴练习曲以时代的使命。这样一条途径,需要依靠中国作曲家和钢琴家的集体努力方能达于更为完善的境地,决非是孤军奋战能够实现的目标。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60首》出版价值即在于编者做了“集腋成裘”工作,以教本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的现代意义和作用。
知音翔集 大道共谋
衡量一本著作社会价值的高下,主要是考量其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的面貌状况及其对学科建设起到的推动作用,此外,著作出版后的社会反响也是重要的标志。在这一基点上,我们看到,和齐尔品的《五声音阶的钢琴教本》相比较,《60首》反映了中国作曲家和钢琴家在创作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领域所取得的不俗成绩,中国音乐元素更为丰富,练习途径更加贴近学生学习中国钢琴风格的循序渐进要求。编者所掌握二百余首曲目,除因版权事宜部分已故作曲家的作品无法列入外,《60首》基本上显示了20世纪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创作这一学科的现状面貌。同时,《60首》出版后,迎来了众多海内外的“知音”。如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法国作曲家B·聂伯纳(Benoit Granie)看到《60首》后对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选题非常赞赏,盛情邀请编者到该院讲学。美国阿肯色州CICA夏季音乐会音乐总监Thomas Chen(托马斯·陈,中文名陈春雨)邀请编者去做“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讲座并演奏双钢琴。目前,窦青正在纽约大学做访问学者。她的指导教师一位是钢琴系主任Marilyn Nonken,专攻现代派钢琴作品,另一位是印尼的华裔教授Eduardus Halim(中文名林禀乐),是国际著名钢琴家霍洛维兹的关门弟子,他们对《60首》中周广仁先生“序言”的评价感到十分惊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第21届美国音乐公开赛”于2013年2月举办,组委会和编者联系时提出,正在考虑于第22届比赛时将从《60首》中选出曲目作为该届比赛必弹的中国作品,美国举办的这一比赛规定五年内曲目不能重复。这些从外国作曲家、钢琴家和国际音乐比赛获得的信息与“知音”,或许是编者亦未所料及的喜讯,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在国际范围中引起的重视与反响。
诚然,和西方钢琴练习曲的体系性建设比较,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学科建设的起步又显得滞后。以车尔尼的练习曲创作为例,车尔尼(Kari Czerny,1791—1857)是19世纪奥地利的作曲家,他既是贝多芬的弟子,又是李斯特的老师,自己又创作了一千余首各类形式的音乐作品,然而,他最有影响的还是编写多卷钢琴技巧练习曲,其中综合了各类乐曲的各种钢琴技巧(从初学直至高深技巧),目前仍在世界各国钢琴教学中广泛应用,因此,西方钢琴练习曲已经建立了体系性的范本。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的体系性建设则需要引起中国作曲家和钢琴家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长期奋斗目标。当然,这一目标并不排斥西方钢琴练习曲,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用到的车尔尼、肖邦、李斯特等练习曲,和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比较,两者既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主从关系,而是平行关系。我们培养中国钢琴家,既能演奏经典性世界钢琴名作,又能以演奏中国的钢琴作品从而独树一帜。这是中国作曲家在这一学科建设方面需要追求的重大目标。《60首》已体现了螺旋形的时代升华。
赵晓生教授认为:“强烈吁请国内钢琴界师生关注、支持、使用、推广《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60首》……即使从纯技术训练角度衡量,在各种程度各类型技术课题上与车尔尼、肖邦PK痕迹明显,但五声性的强调使同样技术课题在初级阶段就显示出不同手位不同手感等特殊性来。原先我不赞成从初学阶段接触五声音阶,认为会破坏手型稳固。现在看法改变了,觉得五指位置巩固后及早接触五声位置为好。其中不但因为强调中国风格,在技术类型引发的手位、动作、触键诸方面,都提出许多与车尔尼甚至肖邦不同的课题,因此,此教本对中国钢琴音乐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之,窦青教授编《60首》的出版,对于这一学科体系性建设将会引起钢琴界群策群力的支持和重视。
①萧友梅《亚历山大·车列浦您〈五声音阶的钢琴教本〉卷头语》,《萧友梅全集·第一卷·文论专著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56页。
②齐尔品《现代中国的音乐》,孙海译,《音乐研究》2009年第1期,第103—109页。原载美国《音乐季刊》(The Musical Quarterly)第21卷第4期(1935年10月)。
葛晓明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刘再生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