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第六届“世界音乐周”于2012年11月7日—10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如期举行,本次名为“中国·印度尼西亚音乐国际研讨会”①,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会承办,印尼驻华使馆、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泉州南音学院协办。本次会议历时4天,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演奏家近百人。会议分为学术研讨、工作坊、音乐会三大板块,同时与外国民族音乐教材教学研讨会、中国民族音乐教材教学研讨会合并举行。
一、学术研讨
本次会议没有开幕式,不设主题发言,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始。此板块包括两次专题讨论、三场甘美兰讲座、13篇学术论文。
1.专题讨论
《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研讨》由中央音乐学院安平和福建师范大学王州共同主持,包括“印度尼西亚音乐”教学之我见、“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中的文化解读、“中、外民族音乐教学”的问题与思考、“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的接轨四个讨论议题,中央音乐学院俞人豪谈了关于世界音乐教学的一点体会,主张随着“世界音乐观”的演变,教学内容亦应有所拓展,并提出了流行音乐是否应纳入世界民族音乐范畴、虚拟空间的田野工作等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央音乐学院陈自明就世界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学科发展的艰难以及在师范大学中如何进行教学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另外,河南大学胡斌、杭州师范大学孟凡玉等一线教师也就讨论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本土南音与移民南音对话》由中央音乐学院李昕主持,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陈敏红做了《泉州南音在印尼的传播——以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为例》的报告,通过南音在印尼传播的特点及其整体观和价值观,进而对区域文化传播在异地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自我保留和保护进行思考与研究。
2.甘美兰讲座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其中在世界上影响最为广泛的当数甘美兰音乐。甘美兰(Gamelan)源自爪哇语“Gamel”,即“敲击”,是以各种敲击乐器为中心的民族乐队,它所演奏的音乐亦称为甘美兰,是印尼地方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据20世纪20年代统计,当时仅在爪哇岛上就有2万个甘美兰乐队。②甘美兰主要流行于爪哇岛和巴厘岛,二者在音乐风格以及对乐器的使用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在本次会议上,来自印尼的多位学者举办了甘美兰系列讲座,从不同角度对甘美兰音乐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清晰、详尽的阐释。印尼艺术学院巴厘岛分院音乐作曲系伊·纽曼·温达《巴厘岛甘美兰音乐》详细介绍了当代巴厘岛甘美兰的调式音阶、乐器及其制作方法等,并指出,甘美兰乐器与舞蹈是巴厘岛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印度教的关系,在巴厘岛有上千座庙宇,每年大概有二百一十天人们都会运用许多甘美兰乐器在庙宇里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在巴厘人的观念中,没有甘美兰和舞蹈就没有宗教仪式。另外,斯拉麦特·索亚莫和艾迪·科马鲁丁分别做了《爪哇甘美兰音乐中歌曲的功能》和《巽他文化中的安格隆和甘美兰》的讲座。
3.学术研讨
在本次会议上,来自印尼和其他国家的多位学者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做了关于印尼音乐的学术研讨。其中印尼的学者对本国音乐的研究包括:印尼日惹州立大学语言与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苏瓦塔·赞布亚《尼亚斯当今社会的“嚯嚯”歌曲》运用民族学研究方法对尼亚斯“嚯嚯”歌曲在社会中的意义进行研究;印尼艺术学院传统音乐系亚斯利尔·穆奇塔《塔萨鼓在塔布克仪式中构建精神的角色》探讨了塔萨鼓在印尼巴当地区每年举行一次的塔布克仪式中的运用及其重要地位;印尼基督教大学音乐系阿加斯塔亚·拉玛·里斯亚《西库台达雅Benuaq族的声乐体裁里乔戈》对当地口传心授近百年的声乐形式Rijog的历史背景、类型和形式等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有印尼萨拉迪加市基督教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丹尼·萨利姆《教会会友对原住民基督教歌曲的低程度欣赏——一个潜意识文化异化的案例》、印尼日惹艺术学院伊·科图特·亚尔达纳《一种巴厘岛音乐新体裁——Semarandana行进乐队》、印尼日惹艺术学院安塞普·萨普丁《一种西爪哇流行的巽他乐器——杰朋鼓》等研究成果在本次会议中呈现。
其他国家的多位学者亦带来了对印尼音乐的研究成果。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约翰·罗宾逊《伊莱恩·巴尔金音乐中的印度尼西亚影响》探讨了美国作曲家伊莱恩·巴尔金的部分作品中对甘美兰乐器的运用以及对印尼音乐的借鉴;台湾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蔡宗德《西化、现代化与流行化:印尼爪哇伊斯兰音乐发展现象分析》对印尼伊斯兰宗教音乐的流行化、商品化、观光化进行剖析,认为印尼这种宗教音乐转化的过程也正反映了印尼伊斯兰的发展过程,过度的世俗化与流行化而忽略音乐中的神圣本质,影响到伊斯兰宗教信仰体系,宗教音乐的现代化与西化对印尼伊斯兰来说只是一种负面的呈现。
除了对中国、印尼音乐的讨论外,本次会议还就东南亚音乐的发展与传承举行了论坛,包括泰国孙素婻塔皇家大学潘萨克·万迪《泰国古典乐队在曼谷王朝时期的发展》、印尼艺术学院日惹分院乔罕《以音乐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看印度尼西亚音乐学研究的发展》、中国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汉藏—南岛文化丛”与华南汀族乐器起源的拟测》、缅甸演奏家吴佼佼乌、吴汉敏《缅甸围鼓乐队中的合奏、独奏及鼓的意义》、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西双版纳与清迈南传佛教寺院打击乐器的比较研究》等题目,使参会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东南亚音乐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二、工作坊
本次会议不仅是中国与印尼音乐的交流,三场印尼当代作曲家工作坊的举行更是印尼传统音乐与当代西方作曲技法的碰撞。与此同时,会议还安排了六场印尼传统乐器的演奏实习。
1.印尼作曲家工作坊
当代印尼作曲家最为普遍的创作手法即是将本土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相融合,形成一种有别于印尼传统音乐的新音乐。印尼艺术学院日惹分院作曲系罗基·B·科帕哈以自己创作的作品为例,介绍了当代印尼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即包括西方调性音乐和印尼传统音乐,特别是甘美兰音乐,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将西方乐器与印尼甘美兰乐器相结合创作作品。日惹印尼艺术研究所亚农·苏内科介绍了自己创作的《Senggreng Malagu》的创作思路、基本原则、作品寓意以及使用的乐器等。苏门答腊岛罗门森HKBP大学朱尼塔·巴图巴拉认为五声音阶和锣最能够体现亚洲音乐的特色,她将五声音阶与西方音乐体系互为融合,并以自己的作品《张亚菲的故事》为例,认为这样的音乐具有更为宽泛的审美表达,并获得一种不同类型音乐的感受。
2.演奏实习
本次会议安排了印尼传统乐器安格隆和巴厘岛甘美兰的演奏实习各三场。安格隆是印尼的一种古老的竹制乐器,是靠用手摇动乐器使竹筒和竹棍相互碰撞而发出声响。在安格隆乐队中,每人负责1—2件安格隆,依照乐曲的旋律进行分别摇奏,彼此配合。安格隆乐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在印尼十分普及,并已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在本次会议中,印尼教育学院尤迪·古斯纳第负责教授参会者安格隆的演奏技法,并发挥团体协作、紧密配合的精神,利用现有的整套安格隆为参会者排练了一首乐曲《Hallo Bandung》。
与爪哇岛甘美兰音乐的典雅、文静不同,巴厘岛甘美兰音乐欢快、活泼、充满活力。印尼艺术学院巴厘岛分院伊·纽曼·温达负责教授巴厘岛甘美兰中各个乐器的演奏技法,巴厘岛甘美兰乐器以各种不同形制的金属排琴为主,并配以吊锣、排锣以及起到指挥作用的称为“肯当”(Kendang)的双面长鼓。在甘美兰音乐每一循环节奏中各个乐器所演奏的音高和节奏都有所不同,形成多层次、多声部的音响效果,让参会者足不出户即可亲身感受到甘美兰乐器的魅力所在。
三、音乐会
本次会议共安排了4场音乐会,包括《印度尼西亚音乐集锦与南音》、《印度尼西亚的传统与现代音乐》、《印度尼西亚巽他音乐会》以及《东南亚音乐之夜》。第一场音乐会以《印度尼西亚音乐集锦与南音》开始,拉开了中国与印尼音乐相互交流的帷幕,上半场以印尼巴厘岛音乐为主,来自印尼巴厘岛的艺术家和中央音乐学院学生共同表演了包括甘美兰演奏、巴厘岛独舞及欢迎群舞以及由甘美兰乐器、琵琶、笛子、二胡共同演奏的《巴厘·中国民乐新曲》,使参会者充分感受到了巴厘岛音乐的欢快情绪和巴厘人民的淳朴性情;下半场由来自泉州和印尼的南音专家共同表演了集唱、奏为一体的南音传统曲目,包括《陈三五娘》和《绣鞋记》的选段以及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的《梅花操》,又让参会者看到了南音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国古老乐种在印尼的传承与发展。
另外,《印度尼西亚的传统与现代音乐》展现了印尼音乐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上半场为传统音乐部分,包括印尼苏门答腊岛的Minang音乐、巽他甘美兰、巴厘岛甘美兰、爪哇甘美兰以及印尼传统乐器的弹唱;下半场为现代部分,展示了印尼音乐家为大提琴与甘美兰乐器“混搭”创作的作品。《印度尼西亚巽他音乐会》由来自印尼巽他教育学院的专家们展示了印尼巽他音乐中的歌唱、器乐、舞蹈等各种形式的相互配合。《东南亚音乐之夜》则是来自泰国马荷里乐队和缅甸围鼓与围锣的精彩呈现,更有由美国作曲家创作、中央音乐学院学生表演的《为“世界音乐周·北京2012”而作——中国古筝、扬琴与印尼甘美兰乐器合奏》,与第一场音乐会前后呼应,紧扣“中国·印尼音乐交流”的主题。
结 语
当南音遇到甘美兰,带来的是中国与印尼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北京历届世界音乐周的举办,更是引发了对《外国民族音乐》学科教学的思考。目前在欧美、日本等国家的著名大学中都已开设了介绍世界民族音乐的课程,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演奏世界民族乐器的课程,在美国就已有百余所大学的音乐系开设了演奏“甘美兰”音乐的课程。③而在我国,只有少数院校设有此类课程,且只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存有部分外国民族乐器。单纯的理论讲解与欣赏式的教学只会使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变得枯燥、乏味,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了解世界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才有可能克服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客观、平等地看待世界各地璀璨的音乐文化。笔者相信,在北京世界音乐周的带动下,中国的世界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辉煌的未来。
①前五届世界音乐周的主题分别为中非、中芬(芬兰)、中新(新西兰)、中印、中日。
②陈自明《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③同②,第11页。
刘绵绵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