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EMI Classics、ICA Classics、Hungaroton、Urania、APR ?穴Appian?雪等多家欧美唱片公司不约而同为已故法籍匈牙利钢琴大师乔治·齐夫拉(Gy?觟rgy Cziffra,1921—1994)整理发行的唱片达22张之多①,几乎相当于他1976年至2011年发行的唱片总和。加之,有关齐夫拉演奏的各种视频在网络上点的击量也节节升高,一时间人们对这位特立独行的钢琴家的热情似乎又被重新点燃了。在古典艺术教育高度学院化、演奏风格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人们对于齐夫拉这种富于个性钢琴家的再度追求,有着其深刻的审美层面及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人生的悲歌
欣赏过齐夫拉表演的人,无不立刻被他眼花缭乱、辉煌灿烂的技巧所折服。常常会对他的演奏产生某种错觉,这还是我熟悉的那个作品吗?虽然对于大多数听众而言,直接从演奏家的演奏中就能获得令人愉悦的艺术享受,但如果想要深入了解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涵义、音乐家的所思所感,那么,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包括作曲家、演奏家)的艺术观点乃至人生经历的了解也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首先用几个关键词来勾勒出齐夫拉充满悲剧色彩和传奇色彩的一生。
1.贫病交加
齐夫拉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吉普赛家庭,父亲是一位潦倒的音乐家。他们居住的布达佩斯郊外的天使区空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其实是一个充满贫穷和疾病的贫民区。小齐夫拉家穷的连一套供他去上钢琴课的体面衣服都拿不出来。他的父亲和妹妹都在战乱年代被饥饿夺去了生命。
疾病是幼年齐夫拉所面临的另一个严峻考验。5岁时,一场重病几乎夺去了他的生命。对于这段经历,他回忆道:“我的虚弱体质总是面临危机,身体重量对于我火柴棍一般的双腿更是不堪重负。很小的风就会把我吹倒,妈妈在我的鞋子里面放了砂囊,在我的外套里加了衬里,以避免具有杀伤力的秋风把我变成一片干枯的羽毛。”②
2.少年天才
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但齐夫拉很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他通过观摩姐姐上课,就初步掌握了钢琴演奏技巧。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即兴演奏方面的能力超乎常人:他所听到的旋律、故事书中的人物以及脑海中产生的各种古灵精怪的念头,都可以透过他的指尖转化为键盘上生动美妙的音响,即兴演奏出来。为此,5岁时,他就被当做奇货可居的神童,被马戏团请去为观众做即兴命题的表演。这让幼年的齐夫拉第一次尝到了舞台和掌声的魔力。此时,就连父亲都对上天赋予他的音乐禀赋心存敬畏,不敢再轻易的指导他,而是任由他的艺术才能自由发展。
3.学习生涯
10岁时,一次机缘巧合,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的院长听到了齐夫拉的演奏,惊为天才,并破格录取他入院学习。但最初的几位老师也都有着跟齐夫拉父亲一样的“困惑”,对于这位天才少年的教学不知该从何入手。齐夫拉回忆说:“我的天份是一个与乐器的结合体,它让我在手上技巧方面能吃透系统教学中学到的所有东西,并马上投入练习。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种教学像是一大堆细枝末节,对于10岁的我还是很难懂的,但在我的大脑能够提供理智解释之前,先变成了我双手习惯的条件反射。”③最终,齐夫拉被允许进入培养演奏家的大师班,与那些成人一起跟随伊斯特凡·托曼大师(Istvan Thomán,1862—1940)学习。托曼是李斯特的学生,而他的学生中也不乏像巴托克、多赫纳伊等知名的音乐家。齐夫拉的专业学习因为战争而中断多年。虽然1947—1951年间,他又回到音乐学院,但对于演奏技术和艺术风格都已经日渐成熟的他来说,这些都只能算是一种恢复和充实。今天看来,齐夫拉的成长经历更多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
4.牢狱之灾
随着“二战”的逆流席卷整个欧洲,齐夫拉蒸蒸日上的演奏事业也戛然而止。1941年,新婚不久的他被迫入伍,开赴前线为纳粹与苏军作战。不堪忍受战火蹂躏和死亡威胁的齐夫拉在逃跑中又不幸被苏军俘虏,关押2年后,越狱出逃的他又再次被迫加入德军作战。直到战争结束,他才得以回到钢琴旁。
战后的匈牙利一直处于苏联的强势控制之下。1950年,因政见不同,齐夫拉连同妻儿一起被当局逮捕关押。对于这位钢琴家,监狱方为他设计了独特而残忍地惩罚方案——每天长时间搬运沉重的砖块,致使他的手臂肌腱遭受到了极大地伤害。1953年获释之后,他凭借惊人的毅力经过长达半年的恢复训练,才又顽强地回到了舞台上。但此后,他只能通过将特制皮带缠在小臂上的方式,来保持足够的肌肉紧张度。
5.苦尽甘来
1953年,获释后的齐夫拉获准重新登台,并被当局委托进行一些重要的演出活动。1955年,他成为了匈牙利“李斯特大奖”首位非作曲家得主。但此时的他对于国家的政治前途已经心灰意冷。匈牙利十月事件④前夕,他借录制唱片之机携妻儿出逃到维也纳,并在勃拉姆斯音乐厅举办了自己的独奏会。这一事件因被《纽约客》等媒体大肆报道而轰动一时。早年间,齐夫拉为匈牙利的Qualiton公司和捷克斯洛伐克的Supraphon公司录制的唱片流传到西欧时曾受到乐迷的追捧,加之这次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他所到之处更是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在伦敦的皇家节日大厅演奏会的开始前,观众和乐队自发起立鼓掌长达二十多分钟,向这位令人钦佩的钢琴家致敬。
此后,齐夫拉定居法国的桑利斯小城(Senlis),除了在世界范围内的演出和录音,他还在这里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钢琴比赛,并通过基金会、夏季音乐节等多种形式努力扶植青年音乐家,由此齐夫拉的艺术生涯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黄金时期。
6.晚年丧子
就在一切归于安详和平静,应该安享晚年之时,1981年,儿子小乔治的突然离世又给了齐夫拉沉重的一击⑤。此前不久,已经成长为一名交响乐指挥家的小乔治刚与父亲合作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商业录音。为了避免触景生情,齐夫拉从此拒绝与任何交响乐团合作演出。1988年,他停止了任何演出活动,直到1994年辞世。
从幼年的贫病潦倒,到成年经历战火和牢狱的磨难,再到晚年承受丧子之痛,齐夫拉的一生贯穿着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比他所演奏的任何音乐作品都要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更与他辉煌奔放的琴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李斯特精神的继承者
从现存的唱片来看,齐夫拉的曲目范围相当广泛,上至斯卡拉蒂、库普兰、巴赫大师,下至巴托克、格什温等同时代作曲家均有涉猎,其中还包括他本人的即兴创作和改编曲。当然,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对李斯特、肖邦、舒曼等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作品独特、精彩的经典演绎。无论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还是仅就齐夫拉生活的20世纪而言,他都算得上是一位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钢琴家。所以,有关他的演奏风格的评价也向来存在着不同声音。一方面,是因为他令人炫目的演奏技巧往往先声夺人,遮蔽了人们对他音乐情感表达的关注;另一方面,其演奏所赋予音乐作品的与众不同的气质,也与当时德奥主流的音乐审美标准相去甚远。但无论任何,齐夫拉作为李斯特作品权威诠释者的地位却是各界一致公认的,至今依然。对于齐夫拉的演奏特色,我们可以简要归纳为一下几点:
1.炫技性
尽管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生最可贵的青年时代,齐夫拉都是在战争、牢狱以及伤痛之中度过的,但是其演奏中自始至终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技巧依然熠熠生辉、夺人耳目。这种非凡的才能,一般的钢琴家即使苦练多年亦无法企及,只能感叹上帝对天才人物的垂青。这是人们将齐夫拉与李斯特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齐夫拉演奏中的炫技性,最突出的表现为一个“快”字。例如,一首通常需要两分钟左右完成的肖邦练习曲(Op10.No1),他只用时1分40秒,且自然流畅、毫无紧张匆忙之感。快速的开放式长琶音,他基本上只依靠手指的动作完成,小臂只是随着整个手位的变化而横向移动。在洪流般的音响行进中大臂和身体几乎保持不动。齐夫拉此类快速跑动虽然速度奇快,但声音往往颗粒清晰、透明、饱满,音色、音量上富于层次变化,并不会因速度而遮蔽其他艺术元素的表现。此外,他的远距离和弦跳跃动作简洁、精准,毫不拖泥带水,八度技巧尤其出色。例如《匈牙利狂想曲》(No.6)结尾的长篇八度段落,他不同于钢琴家惯用的以手腕带动固定的手型进行震奏的技法,仅是以大指与4、5指交替演奏,手腕的动作极其微小。这种奏法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却非一般手小的钢琴家能够胜任。当然,应该指出的是,炫技只是齐夫拉音乐表现的手段之一,在演奏巴洛克、古典时期以及浪漫主义等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时,他往往会在尊重作品时代和艺术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的诠释。这一点我们通过他演奏的巴赫《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532,布索尼改编版)、舒曼《童年情景》等作品都能够鲜明的感受到。
2.民间气质
共同的斯拉夫-吉普赛文化的背景是连接齐夫拉与李斯特的第二条纽带。这也是为什么在众多李斯特的作品中,齐夫拉又以《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幻想曲》以及协奏曲等最为人称道,概因这些曲子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巧、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更与匈牙利民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匈牙利狂想曲中情绪悲伤哀婉、如泣如诉的“拉松”段落,齐夫拉往往不会做太多的雕饰和铺陈,而是将个人的情绪隐藏起来,让音乐所蕴含的哀伤气氛自然而然地发散出来。前文曾经讲到过,齐夫拉的生活历尽了磨难、困苦。按照常理,浪漫主义音乐所擅长的那种哀愁、忧伤的情绪在艺术家的内心更容易引起共鸣,可是在他的音乐中我们却听不到太多的多愁善感,矫揉造作。这种隐忍、含蓄的表现方式,与民间艺术特有的真挚、纯朴气质十分契合。
3.严谨的结构
虽然在大量戏剧性的作品中齐夫拉表现出了独特的创意,发挥了眼花缭乱的超技,但听众并不会觉得他只是工于营造表面效果,而是把内省能量转而向外。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齐夫拉音乐的结构性也是高度严谨,功力之高不亚于外放不羁的激情。在《波勒的圣方济在水面上行走》(No.2)中,他的演奏表现出前所未见的多彩、自然的情绪转换,深情似水的戏剧冲突,你无法在别处听到这种如同节日礼花般所发散的光彩与热烈。他兼具幻想和沉思性格的《佩脱拉克的短诗第123号》演奏也蕴含无比诗意和形上学的哲思,人们必须承认钢琴家在这部作品中准确第表达出了李斯特作品所具有的精神气质。然而,诙谐、自我表现倾向的个性也确实构成了齐夫拉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这种气质与他的同业霍洛维兹有些相当,所以因此在大众目光前,齐夫拉常常被遮蔽在霍洛维兹的阴影之后。
此外,由齐夫拉亲自改变的作品在其唱片以及音乐会曲目中也会经常看到,他改变的哈恰图良的《马刀舞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等被后世的很多钢琴家当做展示自己非凡演奏技巧的首选曲目。但由于名作改编、即兴演奏的方式在20世纪中叶并不受到主流音乐界和观众的欢迎,齐夫拉在这方面的独特才华也大大被世人所忽视。
结 语
齐夫拉的妻子Soleilka Cziffra在1996年3月出版的钢琴家自传《大炮与花丛》的序言中写道:“1942年,我嫁给了匈牙利人乔治·齐夫拉。乔治和我经历了战争年代与和平时光,他的琴声为生者和逝者奏响。我们体验过死亡、激情、艺术和爱,当然最重要的是信念和重生。”⑥齐夫拉的时代正在来临,他在钢琴家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追求音乐的纯真态度,温暖而不因循,并在某些极端例子把乐曲带到狂热的风格境界正在被公众重新理解和欣赏。他在唱片和影片上所留下来的记录为我们保存了活生生的形象,让后人记得这位钢琴家的忧郁与浪漫,害羞却又强大的音乐驯服力。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乔治·齐夫拉条目,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es_Cziffra
[2][法]乔治·齐夫拉《大炮与花丛》,王崇刚译,来源:河北新闻网,http://music.hebnews.cn
①根据“音乐大全”网站资料整理,http://www.allmusic.com/artist/gy%C3%B6rgy-cziffra-mn0001522131
②③⑥乔治·齐夫拉自传“Cannons and Flowers”网络版http://www.musicweb-international.com/Cziffra/Introduction.htm
④匈牙利十月事件(英文:Hungarian Event,Hungarian Revolution of 1956;又译匈牙利事件或1956年匈牙利革命)是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发生在匈牙利的由群众和平游行而引发的武装暴动。在苏联的两次军事干预下,事件被平息。事件共造成约2700匈牙利人死亡。
⑤据报道,小乔治·齐夫拉系留下遗书后,在公寓中自焚身亡。
李健健 星海音乐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