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想做你头上的阳光

2013-12-29 00:00:00游涵
中华家教 2013年1期

我给儿子的,是我自己童年应该享有,却未曾得到的;我给儿子的,是一个孩子本该享受和吸收的;我给儿子的,是在尊重童真前提下的引导和接纳。

当孩子不爱写作业时

小学第一个寒假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初次获得解放,他们对寒假作业还没有那么凝重的认识。于是,儿子把幼儿园时的那些玩具又翻了出来,把要好的小伙伴约了来,家里所有的位置都被他们“占领”。他又开始缔造他的游戏王国,那是一种归属感,是放松,是家的概念。

太太焦虑地看着这一切,而那些“小猴子”根本无视她的情绪,特别是我儿子,带领着那些“下属”,在他的二层小床上“翻山越岭”,寻找着“宝藏”。

太太向我寻求帮助。我微笑着来到儿子的房间,看着他们折腾,我先用好奇的语言参与进来:“找什么呢,是金矿还是钻石?”

可能儿子都没想到他们在找什么,愣了—下说:“钻石。”

另一个男孩说,“是绿宝石。”

第三个男孩子说,“不,是红宝石。”

他们七嘴八舌地争执起来。于是我说:“好啦,现在咱们一起寻宝,谁先来?”所有的孩子举手。我说:“好的,你,你,还有你,都把脸转过去,我开始藏宝。”

所有孩子非常配合地转过身去,用最快的时间,我把他们的作业本一一藏在抽屉里、床底下、枕头下……然后发出指令:“最先找到宝石的,并不算赢,得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正确答案,我看着时间,如果做不对,那就不算他找到了宝石。开始!”

随着一声令下,他们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翻箱倒柜地找起来。第一个找到数学本的是我儿子,打开作业本,飞快地写起来……

我看着时间,装作十分紧张的样子。第二个找到语文本的是另一个男生,因为当天的作业是朗读,所以他大声读起来课文;第三个找到英语本的是最后那个男生,他找到时,儿子的数学题已经做完了,可第二个小男生仍然在大声朗读着语文课文……

就这样,他们此起彼伏地探宝,三次游戏过后,每个人都完成了当天的作业。但是,他们意犹未尽,还想继续玩,于是我又将第二、第三天的作业藏起来,为了增加乐趣,我的游戏规则从寻找变成了闯关——作业放在第二层床铺上,选手必须爬上去取到作业本,并带着它爬下来,在写字台上工工整整地写完,再爬上二层床铺,放回原处,看谁用的时间最短。

再后来,我将作业题写在黑板上,让一个孩子作老师,一边讲一边做,而如果想获得当老师的资格,就得在前面的游戏里获得胜利……

整整大半天,孩子们在书山学海里乐此不疲地闯荡着,那些作业已经不再是累赘,而是一个个挑战对象,他们在PK中向别人证明着自己的能力。

把兴趣引入学习(足球周记)

儿子到了七八岁时特别喜欢足球,每到周末都会打开电视观看各种比赛。他还对某足球俱乐部产生了自己倾向,成为了某某球队的“粉丝”。于是,他越来越头头是道地议论足球,不仅说得出哪个大球星所在的球队,甚至还研究起比赛规则。

一天看完一场球赛,他开始在家比划起来,说刚才裁判不公平,还说某个队的布阵有问题……而此时妈妈打断了他的议论:“周末允许你看足球,但是不是该写周记了,老师不是要求你们每周交一篇吗?”

妈妈说完就去买菜了,儿子有点沮丧地在屋里走来走去,看得出,他刚才的兴致尚未尽欢,便不得不考虑妈妈的要求。因此,他噘起嘴,不情愿地去拿作业本。

我问他:“儿子,刚才曼联队是不是没有发挥好?”“是!”儿子闷闷地答了一声,显然,他仍对周记的事心存不满。我走进他的小房间,“如果你是教练,在下半场怎么排兵布阵?”

儿子看着我认真的样子,来了兴致,“我会把贝克汉姆换下来,让谢林汉姆上,然后……”他振振有词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俨然一个主教练的架式。

我耐心地听着,频频点头,突然插了一句:“你们班里的同学和老师知道这些吗?”儿子摇摇头,“他们很多人根本不懂球,还老说我犯规,他们如果也经常看比赛,肯定不会那么无知。”“嗯!”我点点头,“那你能不能帮他们普及一下足球知识,起码可以让他们也看比赛?”

“怎么普及?”儿子眼睛一亮。

我指了指桌上的作业本,“如果你把刚才的想法写下来,让他们感兴趣,是不是就会帮到他们?”

儿子7乐了,“对呀!”

他即刻翻开作业本,稍加思索,便认真地写起来。当然,他学过周记的写作格式,所以我不用担心他是不是会写成单纯的足球评论,不过整整半小时,他没有抬过头。

第二天放学路上,儿子告诉我说,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了他的周记,下课后,同学都围过来跟他说足球,他特别开心。

学以致用(军事数学)

某天周末,一大早我被太太的声音吵醒,原来她是在为儿子讲数学应用题。我也隐隐地听到儿子带着哭腔的声音。于是,我坐起来走进孩子的房间。“跟你讲了多少次,你就是记不住,要举一反三!”太太看看我,然后对着站在对面的儿子比划起来:“这里有2千克苹果,我要用4元钱来买,那一元钱能买多少苹果?”儿子含着眼泪嘟囊着什么。“多少,大声说出来!”太太音量又提高了。

我凑了过去,蹲下来拉着儿子的小手,“怎么了?”看了眼太太,示意她消消气,转向儿子,“其实妈妈是怕你不会,着急了,我知道你肯定会,只不过,那些苹果和千克的把你绕懵了,是不是?”儿子点点头。于是,我拉着儿子来到客厅,随手拿来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个机枪——

“儿子,你知道这挺MG机枪有多重吗?”

儿子看看机枪,“大概有十几公斤吧,好象书上说过。”

“公斤就是千克!”太太在不远处提醒,我示意她暂停。转向儿子,“妈妈说得没错,如果你用千克说,它有多重?”儿子不假思索道:“10千克。”

“OK,”我满意地拍了拍他的圆脑袋,“那么,它一秒钟射出的子弹是20发,100发子弹需要多长时间全部打光?”儿子想了一下,“5秒钟。”说完看着我。

“真聪明!对了。”我又拍了拍他的头,“再来,MG机枪的弹夹一共能装500发子弹,100发子弹重2千克,请问,当打完几发后,枪和子弹共重11千克?”儿子想了想,我指了一下桌上的纸和笔,他开始算起来……

太太悄悄地走过来,小声对我说:“这么难,他不一定算得出来。”我笑笑,大声说:“我不信什么能难倒我儿子,他可是团长,如果连这个都算不出来,将来怎么带兵打仗?”

儿子认真的计算着,不一会儿,他猛地抬起头,“450发。”继而坚定地看着我们,真像个军人一样。

太太一惊,“呀,妈妈都没算出来,儿子快说,怎么算的,我看看……”

儿子骄傲地用笔指点着列式:“一发子弹重20克,1千克是50发,机枪重10千克,再加上50发子弹就是11千克,原来弹夹里有500发,现减去50发,不就是450发吗?”说完,得意地看着妈妈。

我笑了,“这么难的题你都会,刚才妈妈说的题可比这个简单多了,你再去试试?!”

儿子快步走进小房间,一道道地做起来,不一会儿拿出来给妈妈看,全对!

第二天数学测验,只有他和另外一个女生得了100+10分。

(游涵心理专家,大学讲师)

责编:王敬川